杨尚昆之子杨绍明,红墙内的摄影师

  北京后海南沿杨尚昆的旧宅一片静谧,杨尚昆当年的起居室、书房和会客厅,几乎都保持着原貌。笔者拜访的主人公是杨尚昆次子杨绍明。


  杨绍明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世界华人摄影学会会长,是中国当代知名的摄影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在家中排行老二,从青年起就常常为领袖人物拍照,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都亲切地称他“小二”。


  中南海里的小摄影师
  杨绍明至今还保存着1959年他17岁时拍摄的一张照片。那是在中南海怀仁堂后面的草坪上,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准备接见先进人物代表,他们刚在前排就座,说说笑笑间,杨绍明已经按下了快门。照片中每个人神采飞扬,照片题为《领袖们》。
  杨绍明的摄影素材以及创作意识,与他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杨绍明的人生起点,始于延安宝塔山下。1942年抗战最艰难的时期,他在延安出生。

  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子女,杨绍明本可以选择更优越的发展方向,但他不从政、不经商,自打12岁那年父亲送给他第一台莱卡M2相机开始,就迷上了摄影。把摄影当作毕生追求的梦想,这让杨绍明在“红二代”的圈子里显得很特别。


  学照相伊始,杨绍明就是拍人物,先拍父母,然后拍中南海里的其他领导人。

   "当时,父亲是中央办公厅主任,我几乎成了中南海里的一个摄影小帮手。谁家要团聚,就会叫:"小二,给我们来张合影。"我也很用心,照完以后自己冲胶卷,自己放大。”


  杨绍明在高中时,就用相机留下了中央领导人的很多生动瞬间。1961年,杨绍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在读大学时,可以算得上“准新华社摄影记者”。

   毛主席访苏,杨绍明拍下毛主席站在舷梯上挥帽告别的照片;1961年,毛主席在首都机场和章士钊聊天,这张照片入选全国影展;他还拍了贺龙读毛选、陈毅打乒乓球、李宗仁回国等。到1966年“文革”开始,杨绍明已经在中南海拍了12年。


杨尚昆从苏联回来,与李伯钊彻夜长谈,讲述苏联见闻。

  坚定的革命者
  杨绍明说,在成长道路上,对他影响至深的只有“革命”二字。“如果我称得上是一个好的摄影家,是因为我首先是一个比较坚定的革命者。”解放战争时期,杨绍明和家人经历了高山车祸、深夜抢过敌人封锁线等艰险。延安时期,他见过采访毛主席的美国记者斯特朗;也见过给朱德写传记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他说:“这一切,决定了我从小就属于革命、热爱革命。”
  十年动乱中,杨绍明因为家庭原因,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如今他的头上还有被红缨枪扎的伤疤。
  1968年,杨绍明作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被送到张家口一个部队农场种水稻,之后又被派到河北隆化中学教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杨绍明才被平反,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摄影记者和编辑,工作8年,后来被评为高级记者。

  镜头中的慈父
  谈起父亲留下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杨绍明说就3个字为人民。“别看字少,做到是很难的!我父亲做到了!父亲教育我们,要行得端、做得正,不能自欺欺人。”杨绍明说。


  杨绍明最喜欢的照片是父亲在86岁登黄山时拍的。当时父亲戴着墨镜,遥望黄山内外,心情好像豁然开朗。父亲是个很达观的人,那样曲折复杂的历史,他都挺过去了,很淡定。看着这张照片,杨绍明常常反思自己,是否能做到这些?


  杨绍明说,父亲最让他自豪的,是他从不放过一个坏人,也不冤枉一个好人。政治斗争错综复杂,他却能让干部和老百姓觉得信服、公正。父亲也讲过自己常当“不管部部长”,意思是别人都不愿意管的事情,他来管。父亲作为政治家,对党是极为忠诚的。


  杨绍明说:“父亲一生钟爱读书,藏书粗略统计不下5万册,其中不少是绝版。毛主席曾和父亲说:"你的书柜比我的好,我们交换吧。"父亲一口答应。后来,我们把毛主席的《二十四史》连同书柜都捐给了重庆图书馆。”


  杨绍明说:父亲最喜欢我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毛主席和彩虹。那是1963年,北戴河大雨过后出现一道彩虹。

   当时毛主席正在沙滩上休息。多好的拍摄时机啊!我请毛主席站在台阶上看彩虹,但他老人家不知道我在捣鼓什么,老看着我。

   我灵机一动说:“毛伯伯,请您轻松一点。”毛主席说:“我很轻松啊!”此时,我按下快门,将毛主席与彩虹、大海连接在一起的画面定格。

   父亲对我这次“单独出击”颇为赞赏,在他看来,有内涵的照片才是真正的好照片。还有一张是82岁的邓小平抱着孙子“小弟”和全家老小一起在海边,“小弟”转过脸来正要亲爷爷。

   见此情景,我赶快对焦按快门。照片洗出来给小平同志看后,他哈哈大笑说:“真是两个丑八怪。”一旁的家人提醒他,他忙改口说是“两个撅嘴巴”。


  “我的照片都是热的”
  杨绍明感叹,“从现实意义看,摄影家是一种"严峻"的人生选择。”已过花甲之年的杨绍明,工作节奏仍然很快。除了拍摄领导人,他还为很多城市拍摄了“性格名片”。杨绍明认为“专业摄影在中国得不到重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中国摄影走向世界。
  笔者问他从事摄影有没有遭到质疑,杨绍明说: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虽然在某些人看来,我和喜欢从政、从商的人有些不协调。可是我不在乎。

   "只有在那崎岖的小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的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我的心是热的,我的照片也是热的。(撰稿:刘畅)


杨绍明先生作品:邓小平外交风采《面对华莱士》 


杨绍明的作品《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


杨绍明的作品《退下来以后的邓小平》


    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卓琳和小孙子小弟都在看相框里的苏绣——“八十二加一”,表现的是中国人的隔代亲情。


1987年在北戴河海滨浴场,卓琳刚刚游完泳,穿着一件深蓝色的睡衣。


晚情1993年春节,邓小平和卓琳在上海西郊宾馆。


摄于1959年国庆节前,邓家的一张合影。(前排自左至右:邓楠、卓琳、邓小平、邓质方 后排自左至右:邓琳、邓榕、邓朴方)
        邓小平1954年调来北京工作,1956年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当总书记以后习惯穿中山装,卓琳则是穿西装女服。


1980年,76岁的邓小平同志在峨眉山崎岖的山路上扶杖行走,途中与乡亲交谈。


摄于中国昆明


作品《发耳之间》(摄于中国昆明)


作品《怒发冲冠》(摄于中国江苏)。


作品《吻》(摄于中国重庆)


作品《迷惘》(摄于中国深圳)


作品《同贺建交30年》(摄于日本)


作品《人老神在》(摄于马来西亚槟城)


作品《看宅人》(摄于马来西亚槟城)


作品《日本青年》(摄于日本东京)


作品《泰国少女》(摄于泰国普吉岛)


作品《布吉风光之二》(摄于泰国)


作品《远眺太平》(摄于中国香港)


作品《巴黎联想》(摄于中国云南昆明)


作品《轻歌曼舞》(摄于韩国汉城)


作品《绿色家园》(摄于新加坡)


作品《邵逸夫爵士》(摄于中国香港)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