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陈吉宁点赞的民间环保人士,他是谁?
# 地球村故事
2016-06-21 09:18
点击:
“二十多年来,他不畏艰苦,考察黑嘴鸥繁殖地,为宣传、保护黑嘴鸥倾注了巨大心血。创新环境教育模式,打造出包括文学、美术等18门类黑嘴鸥文化。在他的努力下,50余万亩黑嘴鸥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黑嘴鸥的数量也由1990年的1200只增加到如今的8000余只,创造了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案例。一个人持之以恒地开展20多年的工作,感染了我们很多人一起加入到环保工作中。”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不久前由中宣部等联合主办的“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总结评价了我国第一家民间环保组织——黑嘴鸥保护协会创始人刘德天以及协会的发展历程。
他强调,环境问题属于公共利益范畴,每一个公民,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既是良好生态环境的享有者,也是保护者。唯有“共治”才能“共享”。每个人的身体力行,看似微不足道,却可以汇成保护环境的巨大能量。
对此,今年66岁的刘德天表示,陈部长的鼓励,给我和协会加了一鞭,一个人的力量不算大,也不算小,我们会更加努力把黑嘴鸥的保护工作做得更好。
1990年,一个曾经轰动世界鸟类乃至野生动物保护界的特大事件,让时值不惑之年的刘德天与黑嘴鸥结下不解之缘。
黑嘴鸥在鸟类分类学中属鸥科,在44种鸥鸟中,人类唯有对黑嘴鸥的研究尚属空白。早在1871年,法国传教士司温侯第一次在中国厦门采集到一个标本并给其定名黑嘴鸥。此后的百余年里,不知有多少专家学者为之耗尽毕生精力,均未能解开黑嘴鸥繁殖地之谜。黑嘴鸥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动物红皮书》,连我国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名单中也找不到其名字。
自1984年始,中国学者相继在江苏盐城、内蒙古呼伦贝尔、辽宁盘锦发现了黑嘴鸥的巢和卵。1990年5月27日至6月13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鸥类专家梅义伟率领的一支中外专家调查组来到盘锦市的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在此找到了150个黑嘴鸥巢及300余只成幼鸥,梅义伟竟当场喜极而泣。此后,又经过一次百余天的详细调查,统计出保护区内有成鸥1200余只,仅当年繁殖出的雏鸥,就至少有370只,占当时世界黑嘴鸥总数的70%。
于是,一个权威的结论产生了:黑嘴鸥的繁殖地在中国。盘锦的沿海湿地区域是世界上黑嘴鸥的最大繁殖地。这个结论揭开了黑嘴鸥繁殖地的百年之谜。
时任盘锦日报读者来信部主任的刘德天,作为随行记者,全程参与并发表了世界第一篇确切报道黑嘴鸥繁殖地的新闻稿《中国发现黑嘴鸥繁殖地 解开世界百年未解之谜》。
时至今日,刘德天仍难忘当时第一次从望远镜里看到黑嘴鸥的情景:颈部以上均黑色、腹白、背羽灰白,尤其在眼睛后上方有一月牙状白眼眉。飞姿轻盈如燕,全然不顾七八级海风劲吹,眨眼间就直上云霄,并发出幽远、清亮的鸣叫声。世上竟有如此可爱的小精灵!从此,他的魂被勾走了。
位于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盘锦,是座因油而生的城市,这里是我国三大油田之一的辽河油田基地,这里更拥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湿地,这是濒危的黑嘴鸥能够最终选择在此栖息和繁殖的重要原因。不过,时间长了,刘德天发现了黑嘴鸥保护存在许多问题,更感到应为保护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1991年4月20日,刘德天将媒体、环保、油田、保护区、有关乡镇及各界有识之士组织起来,发起成立了黑嘴鸥保护协会,也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为此,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盘锦市为“中国黑嘴鸥之乡”金匾,时任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的曲格平还为其题写了“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牌匾。盘锦市环保局专门为协会提供办公室,供其永久并无偿使用。如果说此前,刘德天保护黑嘴鸥等鸟类是出自记者的天职和个人喜好,那么,从此以后,他则将其作为一项终生的事业。
25年后的今日,黑嘴鸥保护协会已发展到22个分会并拥有会员3万余人,在其不断推进下,盘锦市的黑嘴鸥数量已从协会成立时的1200余只增加到8000多只,占到全球分布总量的80%以上,创造了民间环保组织保护濒危物种的成功范例。
今年4月20日是黑嘴鸥保护协会25岁生日,又有一批志愿者加入并新成立了盘锦市兴隆台区青年分会,黑嘴鸥保护志愿者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
与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单打独斗”甚至与政府屡屡发生摩擦冲突不同,刘德天充分利用媒体、专家和政府的力量,走出了一条智慧性保护黑嘴鸥的道路,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在协会成立当年的7月4日,保护区内忽响枪声,被正在区内考察的世界自然基金会英籍鸟类专家马克·巴西拦住的竟是一辆警车。当刘德天得知警察进保护区狩猎之讯,怒不可遏,先在《盘锦日报》上曝光,后又顶着各方说情又在《辽宁日报》上曝光,几名偷猎警察均受到查处。此举彻底刹住了曾盛行一时的非法狩猎之风,此后再没人敢到保护区内舞刀弄枪了。
2000年,辽河三角洲开发区内新建了拦海大坝,刘德天在多次湿地考察后发现,大坝外新形成的滩涂很可能成为黑嘴鸥的新觅食地,应好好保护。他及时将此信息告诉保护区,不久,盘锦市政府专门下文将大坝外滩涂的管理权划给保护区,并进行依法监管。
最值得一提的是,同年,刘德天在发表的《“黑嘴鸥河西飞”现象不容忽视》中尖锐指出,正是由于种种人为开发活动,导致黑嘴鸥从辽河东岸向西岸的南小河迁移,而南小河仍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环境危机。当时仅在南小河栖息的黑嘴鸥就有4000余只,约占全球总量的50%。
为了引起全社会对保护南小河这个黑嘴鸥最后家园的重视,2001年,刘德天在赵忠祥主持的“人与自然”栏目中,直陈当地大面积围垦造苇、建大坝、修水库等经济活动对湿地的破坏;2002年,刘德天策划了“送黑嘴鸥雏返回家园”活动,把在南小河救助的小黑嘴鸥送到其出生地
放飞,面对参加放飞仪式的众多媒体,他几近声嘶力竭地呼喊:“这里是黑嘴鸥最后的家园,我们一定要保住它!”
2003年,刘德天一直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当地虾农在南小河引海水养虾,使正在孵化中的黑嘴鸥卵遭淹,刚出壳的幼鸟溺水而死,仅当年,黑嘴鸥就锐减了约2000只。这次,刘德天可谓是怒到泣血,不仅写出长篇通讯《哭泣的南小河》,还恳请国际鸟类专家发表保护对策,并给时任盘锦市委书记曾维(现任辽宁省委副书记兼沈阳市委书记)呈上长达5000字的呼吁信。而曾书记正是黑嘴鸥协会会员兼顾问。
经过近10年的不懈努力,到2010年,南小河问题终于得到根本解决:建立了南小河自然保护站并派专人进行巡护,对外来人员及车辆进行检查和登记;动迁非法流入居民,拆除河内及周边渔网,解决人鸟争食问题;给南小河安装围栏,制止了3个商业开发工程,保住了30万亩湿地。2010年,南小河的黑嘴鸥数量达到6200余只,比2003年增加了21%。如今,拥有2.8平方公里湿地的南小河,成为黑嘴鸥栖息和繁殖的乐园。
盘锦市河口湿地,是东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重要的“中转站”,也是国际湿地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物种“基因库”。之所以能成为黑嘴鸥的繁殖地,是这一区域有适合其做巢、育雏和取食补养等诸多基本条件。如果说,这儿的螃蟹、小鱼、小虾是黑嘴鸥等鸟类的“粗食”,那么,海滩里营养丰富的沙蚕(俗称海虫或海蛆)则是其“细粮”,尤其适合黑嘴鸥幼鸟食用。然而,沙蚕也是海水养殖鱼、虾、蟹的优质饵料,加上日本每年都需进口大量沙蚕用于满足本国的游钓渔业,导致近年沙蚕的出口量猛增。而唯利是图导致滥采乱挖肆虐,最终使河口地区的沙蚕基本绝迹,成群的黑嘴鸥等鸟类因饵料不足和营养不良,导致抵抗力下降。
如何解决黑嘴鸥等鸟类“细粮”匮乏的难题?黑嘴鸥保护协会大胆提出人工繁殖沙蚕并在黑嘴鸥觅食地放流增殖的设想。在中华环保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这一设想变成现实。受资100万元并历时3年,2015年5月,首批孵化的3亿尾沙蚕苗终于在约10公顷的黑嘴鸥觅食地播撒。
据刘德天介绍,这种人工繁殖沙蚕苗并播撒的做法,不仅可对湿地鸟类食物链进行有效修复,也可有效提高黑嘴鸥等鸟类饵料质量并提高抗病防病的能力,更可向世界展示中国政府及民间组织履行《保护迁徙动物物种公约》的务实之举。
据统计,在25年里,刘德天带领黑嘴鸥保护协会共解决了12次威胁湿地的问题,累计保护了50余万亩湿地。刘德天颇有体会地总结说,在中国,任何一个环境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政府的关注和支持。NGO要想有所作为,首先要与政府精诚合作。开展环境教育、借助舆论监督、发挥专家指挥、影响政府决策,就是刘德天归纳出的保护湿地的“四步法”。
无钱且无权,这是民间组织经常面对的难题,这就要靠智慧。其实,刘德天本人就是个智者。他在实践中领悟到了几个“生态论”。
“自然界是个共生系统,社会也是一个共生、互助系统,每一个人都可能为自然保护出力。政府的保护能量是非常充足的,企事业和学术单位、国际环保组织也均有其特殊的能量,环保组织得想办法把这些能量整合起来为其所用。”这是其生态智慧论。
“有些湿地是肯定要开发的,就让开发过程来得友好些;有些湿地是可能要开发的,就让开发来得缓慢些;有些湿地是不能开发的,就要坚决制止。”这是其湿地保护论。
“环境问题好比有人落水,呼吁救人是肯定的,但如果谁也不下水救人,落水者就会溺亡。因此,我们既要呼吁救人又要下水救人。”这是其环保救人论。
“草根NGO像一颗‘卒子’,一直‘拱’下去,也有机会‘将军’。”这是其卒子论。
刘德天在实践与探索中,总结出保护黑嘴鸥行之有效的“飞鸟战略”模式。即按鸟的结构细分为“鸟头”,指制定保护黑嘴鸥的总目标;“鸟身”,指保护黑嘴鸥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湿地;“鸟之两翼”,一翼指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另一翼指打造黑嘴鸥文化,用文化的力量来推动黑嘴鸥保护。多年来,刘德天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保护“鸟身”上,即保护黑嘴鸥的栖息地。他认为,离开了栖息地的保护,一切几乎等于零。
为此,刘德天撰写了大量有关黑嘴鸥保护的文章,还创新环境教育模式,以景区为课堂,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例为教材,寓教于乐,通过主题宣传教育、课堂直接授课、生态体验等活动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多年来,受教育人数高达40万人次,其中包括16万中小学生。刘德天还积极与多方合作,创建环境基地。如国家级环境教育基地鼎翔风景区,也是我国长江以北首个民间环保组织的环境教育基地,这里过去是盐碱滩和涝洼塘,后在鼎翔集团公司的生态性开发和修复下,实现了水清岸绿,成为辽河三角洲著名的生态景区之一。
在打造黑嘴鸥文化之翼上,因其被人类发现较晚,无文化可言,更无教科书及案例供参照,刘德天便从零做起,以文学、美术、摄影、书法、歌曲、舞蹈、刺绣、苇艺、油雕等18种形式为艺术手段,打造定位为吉祥的黑嘴鸥文化。他请民俗专家搜集关于黑嘴鸥的3篇神话传说,还被列为国务院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爱鸟护鸟已在盘锦蔚然成风,黑嘴鸥已成为盘锦市一张靓丽的“名片”。
在刘德天及黑嘴鸥协会广大会员的影响和带动下,盘锦地区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风气,更让爱鸟护鸟成为一种荣辱观,爱鸟护鸟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
协会会员杨先华和隋晓清夫妇,先后自费救治了7只受伤的黑嘴鸥并放归自然;市民李世文用买下的两只烧鸡从黑心商贩手里换回一支受伤待宰的海鸥并及时送到鸟医院;一位不知姓名的农民把从田里捡到的受伤鸟儿,竟步行数十里送到鸟类救护中心;小学生们纷纷把捡拾废品卖的钱都捐献给鸟医院,希望能救活更多的受伤鸟儿……盘锦人用一颗颗爱心,护佑着“中国黑嘴鸥之乡”的美名。
多年来,刘德天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地球奖”、“中国环境保护特别贡献奖”、 杜邦杯环境新闻人物、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2012~2013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老百姓还称其为“黑嘴鸥保护神”、“黑嘴鸥之父”等。他率领的团队先后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母亲河奖、全国志愿服务“四个一百”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说到多年来的艰辛和委屈,刘德天不愿多讲。只讲了一件他认为最囧的小事,2003年7月的一天,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绿色营来盘锦进行湿地实地调查,刘德天作为指导老师竟无钱打车去现场,最后无奈向来访的记者借钱才没误事。
2003年冬,一次借着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考察黑嘴鸥越冬情况之机,他特意去凭吊因保护丹顶鹤而牺牲的徐秀娟烈士。谁料,在向烈士鞠躬之时,这位已过知天命之龄的北方汉子竟痛哭失声。那一年是其最艰难的时期,他正为保护黑嘴鸥主要栖息地南小河湿地进行不屈不挠地抗争中。此时,他视徐秀娟为知己,并毫无保留地尽情倾述着苦衷。
考虑到黑嘴鸥系候鸟,仅此地保护好还不行,若彼地保护不好则可能前功尽弃,必须进行全方位保护。近年,刘德天将保护的触角不仅延伸至越冬地,如江苏盐城、山东东营、浙江温州、福建福州、海南等地;还发起世界首次以民间组织召开的黑嘴鸥保护国际研讨会,并建立了中、日、韩三国5地6方参加的“黑嘴鸥信息网络”,把黑嘴鸥的保护网越扩越大。
退休前系盘锦日报高级记者的刘德天,目前不仅是盘锦市黑嘴鸥保护协会会长,还兼任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辽宁省环保志愿者联合会副会长等职。用他的话讲:“前20年像一匹壮马在奔跑,这几年则属一头老牛自奋蹄。” 为了保护黑嘴鸥这世界濒危的小生灵,刘德天竟坚守了25个年头,可敬!可佩!
25年前的刘德天正值壮年,容光焕发,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头;而眼前的刘德天却显老态,但仍壮心不已,尤其是说起黑嘴鸥的前景保护更是雄心勃勃。真可谓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鸥消得人憔悴。
回顾25年来保护黑嘴鸥的历程,刘德天感慨道:“作为一个男人,虽曾为保护黑嘴鸥哭过,也委屈过,但从未后悔过,未来也绝不会退缩。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这是一份对社会、对人类、对未来的责任。”“一个人一生能做成一件事足矣,如果能成功地保护一个濒临灭绝的物种,从而坚定全世界人们保护物种的信心,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句句话道出了刘德天对黑嘴鸥深沉的爱和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执着。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