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一村支书自爆1年10个亿的捞金法门

 
袁家村

如今被称为“陕西的丽江”,连续三年每年吸引300万游客,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从去年到今年,陆陆续续复制“袁家模式”的在陕西就有70多个乡村,这其中有做成的,有在做的,还有想做的。

 

袁家村究竟是怎么成功的,成功的核心因素是什么,复制了袁家村的模式,但是袁家村的成功能不能被复制?

 

访谈
对话袁家村掌门人,揭秘真正的袁家村

 

郭占武

丨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党支部书记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创始人和设计者

 

 

采访 ➀: 有人说,从袁家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楷模、中国农村的希望、中国农民的榜样、中国乡村的未来。你怎么看待袁家村的成功?

 
 
 
 
 
 

郭占武:其实,很多人对袁家村的了解很有限,认为袁家村跟别的“小吃村”差不多。实际上,袁家村的成功是村干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典型,也充分说明了一个好的带头人对乡村发展的重要性。认清这点,对袁家村便会是另外一种看法。

 

村支书是发展的核心。袁家村乡村旅游发展起步时,我的精神可以传达到每个干部、每个作坊、每个村民。现在发展比较成熟了,村支书就主要负责村里的发展方向和村干部队伍的管理,对于村里的企业,我们已经开始推向市场。

 

 

讲到袁家村这些年的成功,我认为乡村旅游确实是我们探索的一条成功途径,但并不是袁家村发展的核心,也不是最终目的。

 

要打造百年袁家村,核心在于产业的发展。从2007年至今,袁家村的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关中民俗旅游,到发展乡村度假游,再到现在发展农副产品产业链。

 

一步一个脚印,袁家村都是在不停地探索,由村干部带着村民一起致富。因为村干部没有商业目的,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村民共同致富、持续致富,所以袁家村的运作方式和其他乡村有很大不同。我们就是希望让农民挣钱,让产业发展更久远。应该说,中国乡村中,充分了解农民和农村,将旅游产业与农民融合得最好的,袁家村算其中之一。

 

至于说在袁家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榜样,的确,我们的村民也称得上是新时期的村民。为了把产业持续下去,我们把教育农民放到了第一位,成立了农民学校,并专门设有“明理堂”,由德高望重者主持,村干部、村民和商户代表参加,谁有问题都可以上明理堂,讲明道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个创举。现在大家都齐心协力,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村子的发展。

采访 ➁: 袁家村由原来的62户人家286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3000多人,外村人占了很大比例。袁家村是如何平衡这两部分人的关系的?

 
 
 
 
 
 

 

郭占武:如今的袁家村,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经营者已多达3000多人,袁家村人自己经营的只占到3成左右。很多人可能会问,我们为什么允许外地人在自己的地盘上和自己竞争、挣钱?因为我们要实现的是共同富裕,要做的是百年袁家村。

 

袁家村原来只有62户人家,50多户农家乐,如果关起门来搞,怎么也发展不到如今能够代表陕西关中民俗体验地的程度,也不会有现在的人气,本地经营户也不会有现在这样的高收入。

 

我们现在做的就是打造平台,让更多的人把袁家村当家,自觉维护这个家的繁荣。通过搭建农民创业平台,袁家村里家家有生意,人人能就业;而通过优势项目股份化管理,大家入股享收益,又很好地平衡了收入差距问题。如今,不管是外来商户还是本地商户,大家都把袁家村当成“家”。

 

 

袁家村绒花咖啡的老板郭新海原本在城里经营茶楼,是最早来到袁家村创业的代表。他热爱袁家村,热爱乡村生活,我们为他施展才华提供平台,他先后创意设计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关中老茶楼、老酒坊、时尚酒吧、咖啡吧、生活客栈等作品,成为村里的亮丽名片。袁家村还将为他提供更大的空间,更好的机制,让他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同时,我们的产业在带动就业和周边休闲观光乡村旅游发展方面也做出了贡献。现在常年有2000多人在袁家村打工,很多外来商户已在袁家村安家定居,袁家村旅游还带动周边和旅游沿线1万多位农民通过出售农副产品和提供服务增加收入。自己有钱赚,还能带动别人共同富裕,袁家村人有这个底气,也有这个胸襟。

采访 现在,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各式各样,其中不乏仿效袁家村的。如此多的“袁家村模式”兴起,对袁家村会有什么影响?如何避免同质化?

 
 
 
 
 
 

 

郭占武:从去年到今年,陆陆续续复制“袁家模式”的在陕西就有70多个乡村,这其中有做成的,有在做的,还有想做的。有人问我们怕不怕,我们的回答是“一点都不怕”。因为所有模仿我们做的,没有一家跟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一个村子在做,全民皆兵,做的是产业链。

 

说到复制问题,说明大家已经分清了“李鬼”和“李逵”。袁家村的运作,出发点是为了帮助农民共同致富。目的决定做法,袁家村从最初的小吃街开始,慢慢培养新的业态,发展乡村度假,引进酒吧街、艺术街、回民街、祠堂街,如今已带领全村村民和外来村民共同致富。我们一直致力于发展的产业都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的,寻求的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现在有一些古镇或者古村,看起来也是仿古,也有关中小吃,表面上跟袁家村没什么两样,但实际上,因为投资的问题、收益的问题,往往质量难以保证,运作难以持久。

 

 

 

 

别人要复制,我们没办法左右,而且也不能说别人就一定是失败的。从商业的角度看,人家以赚钱为目的,只要有收益,哪怕很快就倒闭了,也是一种成功。袁家村不同,我们有远大梦想,要做的是百年袁家村,让老百姓可持续地致富,所以,我们追求的是长远的产业发展。

 

在避免同质化的问题上,就是4个字:因地制宜。袁家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关中小村,没有什么旅游资源,我们能把旅游做到现在这个程度,最大特色就是因地制宜。袁家村的主题是关中民俗,为什么我们不做红色旅游、不做唐昭陵,因为那些跟我们的生活没有直接联系,我们要做的是关中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我们说的话、我们的衣着、我们的很多东西,都是关中民俗的一部分,就这个东西我们能做,别的我们做不了。袁家村的产业一直在完善提升,正在走乡村度假的道路、走农副产品产业化的道路,这些都是因地制宜的结果。

采访 ➃: 现在都在讲“旅游+”,袁家村如何做好这道加法?

 
 
 
 
 
 

 

郭占武:袁家村的“旅游+”,“+”的核心是品质。不管是我们的小吃还是农副产品的供应,我们首先给游客保证的是品质。

 

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的行业多达百种,但我们选择的“旅游+”的产业,一定是高品质的。比如现在我们引进的以民俗创意文化为核心的系列化、高端化、个性化产品,酒吧街、艺术街等,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袁家村的品质,我们要逐渐培养一些小品牌,跟着大品牌走出去。尽管这些产业现在可能赔本经营,但从长远来看,营造的这种文化氛围实际上是增加了乡村的造血功能,是一种大业态的完善。村里所有的艺术家都是袁家村的无形财富。

采访 ➄: 袁家村的未来是如何规划的?有没有走出去的打算?

 
 
 
 
 
 

 

郭占武:袁家村能走出去的只有两样东西:思路和经验。通过多年运营,袁家村可以说是将旅游产业与农村农民融合得最好的一个村子,我们有自己的发展经验,有专业的团队,不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招商运营,袁家村已经做好了走出去的准备。

 

未来袁家村要做两件事:一是旅游发展,二是三产融合。我们现在在陕西做的是袁家村·关中印象,未来将把自己的思路和经验带到全国,结合当地的特色,打造出更多袁家村印象。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国的游客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去找不一样的袁家村。

 

在三产融合方面,我们将通过品牌带市场的方式,用三产带二产,二产带一产,致力于将袁家村的农副产品卖到全国。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树品牌拓市场,通过袁家村这块金字招牌,带动更多小品牌走出去。

采访 ➅: 你对未来乡村生活的憧憬是什么样的?

 
 
 
 
 
 

郭占武: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似乎都在相对偏僻的地方,远离城市,而未来美好的乡村生活,首先一定是要方便,这需要通达的交通,完备的配套,比如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支撑。此外,乡村淳朴的民风民俗不可少,邻里之间关系和睦,相处融洽,生活丰富多彩。再就是产业的支撑,美好的乡村生活也必须有经济保障,要有产业支撑农民持续致富。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今天,乡村发展一方面看物质文明,另一方面还得看精神文明。如果只注重物质文明而忽略了精神文明,美丽乡村的魅力难以持久。

以袁家村为例,村里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无私奉献,坚持诚信为本,最终给游客呈现一个古朴典雅、诚实守信的美丽乡村的模本。在千篇一律的“小吃街”轰炸下,我们在做的就是用乡情和小吃留住“关中味道”,用匠心和诚信保障食品安全。

 

 

这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的道德约束。多年来,捍卫食品安全是袁家村发展的有力保障,是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每一道小吃,村民都按照传统工艺制作,没有添加剂,所有原料统一由村里的作坊供应,不得私自外采,一旦发现,取消经营资格。久而久之,村民们都把食品安全当成坚守的底线,自律互律蔚然成风。大家把游客当自家人,在留住关中味道的同时,也守住了秦川乡情,对外打造了一张淳朴而精美的旅游名片。

 

精神文明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还包括诚信经营、彬彬有礼、孝敬老人等。在袁家村,游客还能体会一种氛围、一种文化,比如整洁的街道、热情的服务、悠闲的老人、诗意的民宿、小资的咖啡馆、古朴的书店等,惬意的乡村生活方式,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持久魅力。

 

 

也就是说,乡村生活一定要有文化。袁家村惟德书屋的主人宰老师,原来是大学老师、报社记者,现在一家人在袁家村生活,楼上有几间客房,院子里可以品茗,有点微薄的收入。他喜欢读书、运动,享受田园生活,也帮助我们做些农民教育工作,这就是我们推崇的袁家村生活方式。我认为宰老师一家是袁家村未来发展的一个缩影,最终我们要做的是生活。如果像宰老师这样的文化人能在这里长期生活,那么所有农村问题都解决了,所有农户问题也都解决了。

 

乡村的味道,家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文化的味道……那是一种难以拒绝的生活方式。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