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胡同大揭秘之0 1:东城区本司胡同

本司胡同,又名:粉丝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东南部,东起东花厅胡同,西至东四南大街,南有支巷通内务部街,北与西花厅胡同相通,属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管辖。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被推翻,升平署解散。清左翼前锋统领衙门,正蓝旗满洲、蒙古、汉三军都统署在本司胡同。现归属东城区朝门街道办事处管辖。

(文图/量子、责编:成才、发布:新媒体头条)

中国首都北京城的古建筑有三大特色,一是四合院,二是王府,三是胡同。“胡同”是蒙古语。

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一直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元大都之方言。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元朝时,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

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明代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中记载:胡同本元人语。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学术界对“胡同”一词含义和来源的解释主要有三种:

1、水井:在蒙古语、突厥语、满语中,水井一词的发音与胡同非常接近,在历史上,北京吃水主要依靠水井,因此水井成为居民聚居区的代称进而成为街道的代称,由此产生了胡同一词。但是有相关学者不赞同此观点。[2]

2、元朝时遗留的名称:蒙古语将城镇称为“浩特”,蒙古人建元朝后,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来“浩特”演化为“火弄”或“弄通”,进而演化成今日的“胡同”和“弄堂”。

3、胡人大同:认为胡同一词是元朝时政治口号“胡人大统”的简化版。

4、“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同通“通”,简单理解就是胡人的通道。

北京有些胡同的名字令人奇怪,因为用汉语无法解释。但是,如果把这些胡同的名字译成蒙古语,就好解释了。试举几例:屎壳郎胡同,其实这个名字译成蒙古语是:甜水井;朝内“墨河胡同”,蒙古语的意思是:有味儿的井。此外,如鼓哨胡同:苦水井;菊儿胡同或局儿胡同:双井;碾儿胡同或辇儿胡同:细井;巴儿胡同:小井;马良胡同或蚂螂胡同,专供牲畜饮水的井……

北京还有不少“帽胡同”。“帽胡同”蒙古语是坏井、破井的意思,前面加上一姓氏,表明这个坏井是属于某家私有的。

胡同是井的音译,这一点没有什么疑问。但有几点还必须强调一下,胡同和井,在元大都时代都有了“市”的意思,沙络市也可以叫沙络胡同,是珊瑚市的意思。在古代汉语里本来就有“市井”一词,“因井而成市”。同在元大都时代,胡同和井也有了“大街”的意思,《析津志》钟楼:“楼有八隅四井之号,盖东西南北街道最为宽广”。意思很清楚“井”等于大街。

来北京城旅游的游客,都会到各处的小胡同里溜达溜达,胡同俨然已经成为老北京城建筑的名片。那么大家知道老北京城胡同有多少条吗?

老北京城关于胡同的数量有这样一句话:大胡同三千六,小胡同如牛毛。老北京人喜欢把街巷和胡同混叫在一起,统称为胡同,所以在统计数字上,有不同的说法。另外,还有一个不好统计的原因就是,胡同形成于元朝,明清的时候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以,具体的数字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元朝的时候,据《析津志辑佚》记载:“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胡同。”意思是共有街巷413条,其中有29条胡同,而那384条火巷,其实也就是广义上的胡同。到了清朝内城街巷胡同发展到了1400多条,外城的街巷胡同也有600多条,共计2000多条,其中直接称为胡同的就有970多条。到解放前的1944年,北京城的胡同又上涨了不少,当时的日本人多田贞一著的《北京地名志》一书中记载,当时的北京胡同共有33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建立了许多新的居民区,人口也显著的增加,胡同的数量也增加了不少。1982年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的《古今北京》一书中记载:“至今,北京城区的胡同约有4550条。”最多时竟然达到了6000多条。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重建,又拆迁、改造了一些,至今老北京城的胡同街巷约4000条。

北京的胡同到底有多少?这个问题看似非常简单,可要准确地给出答案,却并不容易。如今,城市的变化日新月异,胡同也在一天天地减少。保护北京古都的风貌,就应该对这些宝贵的胡同加以保护,但愿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北京胡同的行列中来。(编发:新媒体头条、来源:地球村民网友)

北京城的胡同大揭秘之0 1:东城区本司胡同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