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发志:高校后勤管理的虔心者


 
龚发志在上海交大留影
  
从位于鄂西北的深山起步,在祖国东方的上海立足。在上海交大提起龚发志,凡是熟悉他的人都说:很有能力和开拓精神、非常热情乐于助人、积极向上永不服输、为人耿直坦荡大度,是上海高校后勤管理方面一个难得的人才……

                           荐之“缘”,源于自推

  龚发志,出生于湖北兴山县洛坪乡。原本,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斗大的字不识几个,全国解放后,他的父亲上农民夜校识字,能读懂报纸。父母常说,住在深山里的后一代,人生只有两条近路,要么读书,要么当兵。

  父母亲的这些大实话,让龚发志从小就有了这样的信念:再苦也得读书!

  看书时点清油灯盏,“灯捻子”拨一下亮一下,没有清油的时候,就用树上挖下来的松油疙瘩,晒干燃烧,就这样借助燃烧的光亮看书。天不亮就起床,牛、羊放在山坡上吃草,他开始背书并默算数学,大森林这个天然氧吧无一丝污染而宁静。于是他很快将课文背熟,并在上课前接受老师的检查,顺利得到通过。小学三年级他戴上红领巾,很快从一条杠换成二条杠(少先队中队学习委员)。1965年他参加兴山县组织的全县中考,并顺利考上公立高桥中学。那时,他家所在的洛坪乡和高桥区没有通公路,假期,他就背负竹篓子将山里的山货背到县城,再往返于几十里山路的县城,把食盐从县城背回高桥供销合作社,一个来回三天。山路崎岖的难走,轻担走路都觉得相当的费劲,更何况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还要背负几十斤的东西,夏天的汗水和着盐袋渗出的盐水,使他磨破的肩、背钻心地疼,但他挺了过来,为此赚来一点点力资费,来筹措自己下一学期的学杂费……

  1974年,通过推荐选拔,龚发志进入到了高等学府——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深造。一个初中毕业生,能够“坐电梯”一下子进入大学,成为大学生,这在当时,是受惠于国家政策。然而,全国有那么多的青年,究竟谁才有资格能获得“推荐选拔”这个优惠待遇呢?龚发志是怎样和这个“荐”字结缘的呢?

  只有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才对“推荐选拔”这四个字的内涵最为了解;只有了解龚发志的人才知道,为了争取到这个“荐”字,他用5年时间走了十步路:

  在龚发志尘封的记忆里,家乡的高桥区和兴山县当时没有通公路,1969年为修筑湖北省通往四川省的道路,决定由兴山县公路勘测队承担兴山县境内的勘测任务。为此要从各公社抽调劳力配合。洛坪村分到一个名额却村里没人敢去,这时已是深秋,回到家乡已有8个月的他正渴望能出去闯一闯,便主动提出愿意前往。到了县测量队后,经过简单的测试,他进了“角桩”组,三人一组并有幸成这个组的牵头人。三个月的测量工作由于他工作认真,踏实肯干,得到测量队领导的好评。

  1970年回到生产队,看到邻近村搞起合作医疗,有人在当赤脚医生,自采中草药,为村民免费治病,他认为这是值得做的好事,便主动提出洛坪村也搞,征得大队党支部书记同意,他当上了大队卫生员,在父亲的引领和帮助下,跟着父亲一边上山认药、采药,一边看书学习为村民免费治病,得到了村民们的首肯;

  1971年,配合葛洲坝水利工程的修建,新修的“鸦官”铁路需要打通宜昌的通道,按照宜昌地区政府的要求,兴山县组织了民兵师建制的施工队伍,他认为这是一次走出大山的机会,便主动请战,随着民兵的队伍到了宜昌市参加鸭官铁路会战。他在连队里经过几个月的锻炼,从普通战士当上了宣传员;

  当年应征入伍,他离18岁的当兵年龄,正好差几个月未能如愿,连队施工员应征入伍后,他又接任了连队施工员,在一年时间里,他先后在“鸦官铁路”上担任了连队宣传员、施工员、副排长、团部统计等四个职务,因为各方面表现不错,因此,他成了组织上培养入党的重点对象;

  “鸦官铁路”竣工后他又回到家乡。为加强对修建铁路中的优秀骨干培养,兴山县委在组建路线教育工作队时抽调部分优秀青年参加,为此他当上了兴山妪台区普安公社十三大队县委工作队队员;

  完成任务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洛坪公社三大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议党支部书记把团支部组织建立起来,为了调动生产队青年人的积极性,他主动牵头,走家串户,做青年人的思想工作,花2个月时间,建立了大队团支部,并担任了大队团支部书记。

  1972年4月,龚发志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年7月组织上通知他,“鸦官铁路”的配套工程上,兴山民兵团高黄营高洛连缺个连长。接到任务后,他走马上任,当上了高洛连连长。(高洛连由高桥、洛坪二个公社的民兵组成)。当时由于原连长身体不好,连指导是一个农村老干部缺少文化,以至连队管理混乱。兴山民兵团当时承担的鸭鹊岭至宜昌段的铁路养护任务,连队驻扎新场段,团里分配的任务月月完不成,新场段成为团营首长的一块心病。龚发志到任后,从抓基础工作入手,深入现场。以身作则。并以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锤炼队伍,经过几个月的时间一个全团有名的落后连队,月月超额完成任务。上乘的质量得到荆门工务段的肯定,团长王会来亲自到连队为全连鼓劲。

  根据上级的安排,1973年他所在的连转战宜昌,参加817部队(宜昌)医院修建,他担任了高桥民兵连连长、党支部委员;在这里他工作了6个月。817部队(宜昌)医院修建告一段落,他同大家一样又回到家乡,这时他被选为洛坪公社的党委委员;那年,中共兴山县党委组成路线教育工作队,深入农村各地,他又被抽调到位居深山里的兴山县榛子区,在那里,工作队员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天吃两餐,很艰苦。吃水都要到几里路远的地方去背,背水的人要伴随着水晃动的节奏去踏步,木桶中的水才能不被荡出,甚至溅得满身满地。他所住的生产队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这个小山村走到大队都要走10来里山路,在这里他每天面对群山,每顿吃的是苞谷面做的饭,就连吃的稀饭也是高粱米做的。尤其是冬天大雪封山哪里都不能去,生产队开会为抵御严寒烧火取暖,满屋的烟熏得他直流泪。但在这样一个地方,他不但忍受了,并适应生活和环境之艰苦,出色地完成了工作队交给的任务。还和这里的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那是1973年,本来有一次机会可以上大学,推荐到武汉水利学院,那一次他参加了考试,数学题很简单,让参加考试的人测算一个河的宽度,应用勾股定理就解答了。语文题是写一篇文章,题为“水滴石穿”的启示,这个题对龚发志来说是正中下怀。虽然他自认为考试绝对没问题,但上大学的命运之神还是与他擦肩而过,直到别人都入学了,他才得知组织以培养农村干部的理由而将他留下了,这时他在‘兴巴公路’修建工程中,担任洛坪工程队队长。

  1974年夏天,又到了高校招生之际,他主动向组织提出了上大学的申请,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高桥区党委通知他同意他的申请,向县委推荐,并很快得到组织上的通知:获得了一个推荐上大学的名额。

  没有门路,也没有任何后台,“荐”之缘,源于自推!龚发志完全是凭借自己的不断勤奋和努力,才获取这个“荐”字的。

龚发志在上海交大后管办公工作留影
 
生之“主”,全靠自主

  1974年9月,龚发志以第二届工农兵学员的身份一根扁担挑进上海(一只木箱,一条棉被)走进了上海交大53042班,三年以后,原本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到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地方去的他,又戏剧性地被留在了上海交大,是谁在帮他?三年的大学生活,有那些事情是抹不掉的记忆?

  《闪闪的红星》,是材料工程系学员龚发志从湖北兴山来到上海交大的当天晚上看的第一场电影。和潘冬子一样,肩负着红星照我去战斗的使命,只有初中学历的龚发志,要在知识的海洋中去囚渡,谈何容易?

  在班里,他是7个共产党员中间,唯一有过基层党委委员这一特殊经历的学生,一开始,他就担任了党支部的临时召集人,后被选为53042班党支部书记。

  面对很差的基础,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学校都得补,所以,三年寒假他都没有回家,三个春节都在学校度过。这不只是缺少路费的问题,而是过去耽误的课程实在太多太多,上大学的机会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惟有拼搏、惟有刻苦努力才能弥补学习上的差距。于是他和班长成克骅组织同学组成学习小组,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成绩差的同学,三年的学习紧张而有趣,老师对同学们也很好,有一个数学老师朱有清教授,特别优秀,上课眼睛看着你,在黑板上“板书”也是面对学生,而“板书”竟然不会出错,范氏大代数,讲的头头是道,第一年的大年夜上午,朱教授来到工程馆教室为留校的学生补课。大年初一学生来到朱有清教授家里拜年,看到的是:满屋子都是书。

  三年的大学生活,紧张而有趣,他不但有效发挥了做好组织工作的长处,而且在学习上也争了个上中等成绩,不但如此,还养成了坚持身体锻炼,自己料理生活的习惯……

  实习期,有专业老师的引领,他们去二汽、走淄博、访青岛并在洛阳拖拉机厂、无锡微型轴承厂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设计图,尔后在生产中予以应用。,除扩大了眼界、变理性认识为感性认识外,还留下了大学这段令人难忘和回味的许多生活照片……

  毕业分配时,国家和学校都要求大学生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对从深山走出来的龚发志来说,是有充分思想准备的。他在转达学校号召并征询父亲的意见时,父亲在来信中说:“我们都是离天远,离地近的人,你不要考虑就近服侍我们,你是国家培养的,应自觉服从国家分配。”

  就连做梦都没有想到,最后毕业分配时指导员代表学校宣布名单时,才知道他被留在了上海交通大学。没有任何关系,也没有任何人出面帮忙,从学生变为主人,历史不会忘记,全靠自主!


龚发志(右一)在上海杉达学院20周年庆活动中
 
事之“律”,理在四字

  还是在交大的校园,虽然这里情况熟悉,但以往是当学生,现在是当老师,同样的一个人,角色变了。怎样去适应这个角色和适应这个环境?
想得最多的是四个字:诚心诚信!

  第一年,是在材料工程系当助教任本专业学生的高等数学的辅导老师,具体说来就是主讲教师上完课,由他上习题课并布置和批改作业。并担任本专业学生的班主任。

  第二年,由于学校执行“工农兵学员回炉”的有关政策,他获得了拓展再学一年的机会。学习的同时担任530及550两个专业班学生的学生指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年,交大在法华镇路分部建立1300名学生的一年级教学部,他成了人选之一。

  就这样,从1977年9月至1984年9月,他先后在交大担任了530学生班主任,五系学生组学生指导员、一年级分团委书记,校团委常委、一年级学生组党支部副书记、一年级教学部教务办公室主持工作副主任,一年级教学部党总支委、交大法华镇路公部办公室主持工作副主任等职务。

  7个年头, 8个职务,虽然“跑龙套”,但龚发志对每一项工作的投入都是那样的执着,在他看来,认真做好每一件被认为不起眼的小事,都是一个回报母校和社会的机会,这就是他做人的第一原则:诚心!

  那么,什么是他做人的第二原则:诚信呢?为了践诺诚信这两个字,他又继续努力了二十多年,先后担任了交大绿卫公司副经理兼任三机关党支部书记(总务处称之为三机关)、交大闵行二部服务总公司副经理,闵行二部工会主席、闵行二部生产服务公司管理领导小组副组长(正科级),交大总务二处校园管理科科长兼总务二处党总支副书记、交大总务二处副处长兼工会主席、交大六届党委委员、交大第八届、第九届工会兼职副主席、交大后勤工作管委会副主任(正处级)、兼任上海交大闵行校区劳动技术中心主任、上海交大思源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副研究员任职资格、上海交大后勤集团副总裁等十多个工作职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十年就这样过去了,当年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龚发志如今己经两鬓斑白,回眸自己所走过的路,所经历的事,只有下面这样几个生活片断,在龚发志的脑海中如雕似刻:

  ——报效母校。1984年11月,为了交大的发展和校园面积扩大,上海交大闵行二部成立,学校在大会上动员和鼓励教职员工积极报名去二部参加筹建工作。根据龚发志的申请学校同意他参加闵行二部的筹建。筹建伊始,条件十分艰苦。一期征地1811亩。大片的农田连路也没有,每当大雨过后三天都干不了。真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自来水没有喝井水、临时住房没有玻璃只好用纸糊上、吃饭在大队幼儿园搭伙、冬天严寒难当只好借助一把花生米和一杯白酒暖和身子……这就是上海交大1984年的闵行二部初始,面对此情此景,龚发志没有感觉苦。他把它当作一个能报效母校的良机。1985年3月,他和征地进校的农民工一道,开垦了400多亩的苗圃基地,为学校1987年开学后的校园绿化面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6年初,由于上海交大闵行二部领导的更替,加之闵行二部筹建的环境艰苦,原先部分很多已经来闵行二部的同事又接二连三地返回了上海交大总部,而龚发志却铁了心,他说:我是来闵行二部参与筹建是为报效母校而来的,不是跟随那一个领导个人的,坚定的留在了交大闵行二部直到将其建成容纳万人学子的交大闵行校区。

  ——美容交大。1986年初,摆在他面前有3个科长职位,学校后勤处长主动提出让龚发志在缮食科、运输科和校园管理科中任意挑选一个职位,出于处长的意料之外,龚发志没有选条件较好的科,而是挑起了其他人不愿干的校园管理这副重担,原因是在168人的校园管理科,有164人是农民,除1个花工和1个工作人员算是老交大外,剩下的是刚出校门的1个大学生和1个中专生。为了做好绿化和美化校园的基础工作,为了有利于和征地进校的农民工打好交道,为了带好这支队伍,龚发志经过认真的调研之后,他择优提拔了一个在这些农民中很有影响的一个老党员当上了副科长。用他的话说,一个以农民工为主体组成的单位就是要用本地人中的有威信者去管理本地人,尔后的实践证明他的这种用人思路是行之有效的。为提高农民工主人翁的员工意识,他在动员大会上告诉所有员工:“我们不要认为自己是校园里打扫卫生的保洁工,而要把自己看成是交大校园的美容师。”从那以后,他和这帮兄弟一起,日以继夜地一头埋在了树苗的养殖和草花的培育之中,通过一年的努力,他不但和164个农民产生了深情厚谊,而且培育出了五颜六色的花卉。1987年上海交大闵行校区第一届2600名新生入学,校方决定在校园广场举行开学典礼。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他们全体出动,手推车、三轮车、劳动车、拖拉机一齐上阵,将他们培育的花全部摆了出来,广场上、道路边到处都是花,星期一教职工一进校门,看到的是面貌大变的校园,仿佛置身于花的世界,感到无比的喜悦。新生入学典礼的这一天,他们在广场上塔起4、5米高的花架背景,背景中央镶嵌着用红、绿草拼植而成的“勤奋学习,振兴中华”8个催人奋进的大字,立体感强,十分壮观。

  ——顾全大局。1987年9月,闵行校区第一届2600名新生入学,龚发志所领导的校园管理科接受了校园内帮助新生搬运行李、学生宿舍安排及接待、闵行线新生的接站任务。那是1987年8月29日晚,临时住在学生宿舍进行筹备工作已经两周没有回家的龚发志一进家门,5岁的儿子就说奶奶死了,妻子告诉他,昨天就接到电报了,由于考虑到迎接新生的工作任务重大,所以没敢告诉……。他失声痛哭,彻夜无眠。

  他第二天又怀揣电报返回学校照常工作,其实他也曾经想回家乡为母亲奔丧,但他知道他所领导的农民兄弟连大学都不知道是什么样,如果他不在,领导交给的任务是无论如何完不成的。如果不回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会怎么看。真是忠孝不能两全。深夜同住寝室的一位科长发现龚发志坐在台灯前默默流泪,便抢看电报并向领导报告。凌晨,二部党委书记到龚发志所在寝室表示他可以批假。尽管同事们一再劝他急返湖北老家,告别母亲,但他顾全大局,含着热泪给老家的哥哥发出了委托操办丧事的加急电报。他强忍悲痛,带领全体职工连续三天三夜以极大的热情接待闵行校区第一届学生,以极其辛苦的劳动和汗水赢得了2600名新生及家长的赞誉。。

  ——先服后务。1988年4月,他得到重用提拔,从校园管理科调总务二处任副处长。担任副处长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分管车队,而且直接到第一线抓,因为老科长即将退休新科长尚未接上。驾驶员劳动积极性不高,往往要出车了,有的说胃痛,有的说头疼,有的迟到了说家住的远,经常影响出车。而当任校长将徐汇和闵行的交通称之为生命线,要求确保。而车队的现状要确保搞好确非易事。面对这块难啃的骨头,龚发志使出的招数是:为服务者先服好务!于是乎,他不断找领导申请,找职能部门疏通为家住郊区上班太远的驾驶员在学校附近解决了住房;有职工生病他就及时赶去看望予以关心;原先做多做少与个人工资奖金区别不大,他改变分配制度按驾驶员完成的实际公里数计奖,拉开了司机之间的收入档次。对于他的改革,有的人看不懂,而龚发志的回答是:下级只有信服上级,他才能全心地投入去干好自己所要干的事务。就这样,学校车队的面貌得以改变;车队的服务质量逐步提高。学生或老师生病,司机不但随叫随到送往医院,而且还主动帮助照顾病人。1990年冬的一天,一场罕见的大雪覆盖了大上海,公交车---徐闵线停开了,上海市区到闵行校区上课的几十个教师下班后回不了家,急得团团转,这时已过晚上九点,安排教师住招待所,因那时家里都未装电话,无法通知家人,教师们都强烈要求回家,而驾驶员因担心安全出问题不愿开,龚发志找到车队驾驶员,亲自坐阵,陪同前往,直至将教师们安全送到,等到返回闵行时己是凌晨三点多钟……

  ——关键时刻。1989年5月底,上海交大在天津买好了8辆车,龚发志带领驾驶员去天津接车,途中,有人提出顺道去北京走走看看,他没有同意而去开这个“绿灯”,他的决策及时避开了北京天安门的“六·四”事件;回到上海,有学生找到总务处要他派车送学生去人民广场游行或静坐,他的回答是:请原凉,我只有服务于接送师生上下班的权力。那段特殊的日子,在龚发志的印象中,天天都守在学校……

  ——爱生如子。龚发志家里,每当过节家里总要多准备一桌席的饭菜。这些来自外省市的学生,都习惯吃他爱人烧的小菜。得到过他(她)们资助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都和他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那年,他当班主任,班里有个姓汪的同学,来自江西,成绩中等偏上。有一天突然不见了。为了他,龚发志和班干部一起找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下午,大家正在拟定寻找新的线路时,他又回来了。面对他的“反常”, 龚发志没有批评,而是安排家人备好了江西口味的饭菜,特意邀请小汪同学到家里共进晚餐,在交流中他得知小汪厌学,有时甚至想去少林寺做和尚。原因也很简单,他的亲生父亲死亡,是养父供养他上的高中和大学,尽管养父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但小汪同学总是感觉养父不是亲生父亲,心理上的负担导致对交大的环境产生了恐惧,脑子里经常会产生要跳楼的念头。由于长期想家,就无心顾及学习,心里不开心,就想到杭州去玩,于是就有了顺沪杭公路去杭州的行动……得知这一情况后,根据小汪的意愿,龚发志以班主任的名义,给主管学籍管理的副校长说明情况,阐明观点,请求作为特例批准其转学。使小汪回到家乡,在华东交大得以学成。后来,小汪同学在寄给龚发志的贺年片中称龚老师为恩师。

  交大闵行校区就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为了方便学生就医,龚发志代表交大与第五人民医院联系开辟了交大学生就医的绿色通道。1991年春节前夕,家住山东威海的一名学生在赶乘车回家时不慎摔跤造成腿骨折,龚发志马上派车并亲自将其送往医院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为使这个学生伤口很好愈合,他嘱托爱人买了火腿和鸡煨汤送到医院给他增加营养。待这个学生出院时,为赶飞机早上天不亮龚发志就赶去医院接他出院送到虹桥机场并将他背上飞机。龚发志常说,这些看上去与学校后勤管理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但只要家长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就应该自觉地尽到做父母的义务。
 
妻之“念”,爱恋夫君

  龚发志,在妻子徐艳丽的印象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在《我心目中的丈夫》一文中,记者找到了这样的“爱恋”,实录如下:

  情窦初开的人生花季,朋友告诉我:“人生的终生大事,既不能错失,又不能轻率,更要靠缘分来注定。”感谢 朋友吴鲁海牵来一根红线,1977年,让我有幸认识了工作在交大的湖北青年龚发志。

  能和龚发志产生恋情,我没有注重他的地位权势,经济实力,而是选择了他的人品、良心、家庭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和上进心。

  三十年前,我们各自都忙于工作和学习,相约的时间是宝贵的,记得有一次,我因工作忙住在单位宿舍里,俩人已好长一段时间没见面了,他全然不顾交通的不便,从市区的徐家汇乘56路公交车至港口,走上两站路到渡口摆渡,然后又走了40分钟路才找到我上班的地方,对于他的突然出现,我既惊喜又感到心疼,当时的这种举动用现在的时髦话说是爱情的力量吧。 相逢三载,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新房暂时安置在七宝我母亲家一间12平方米的厢房里,我们倾注了工作后的全部积蓄还不够,办酒席的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我在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深深地体会到:“成个家不容易,要建立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更不容易。它需要共同努力以及相互体谅,尤其像我们俩双方没有经济依靠的家庭。

  个性强,不认输。这就是我的丈夫。他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常常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在共同的生活中,我认识了他的秉性,并且能够日渐深入地洞察他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实干精神和聪明才智更令我钦佩,在我眼里他是我的唯一。

  1984年底闵行校区开始筹建的那段日子里,他属于筹建人之一,经常是一身泥巴,一身汗水地同全体征地工一起搬运树苗,全身心扑在他心爱的工作岗位上,以致落下了慢性支气管炎的病根。为了让校园尽早种植上树苗,他多次与同伴们翻山越岭实地考察,提出具体要求,使树苗达到百分之百的成活率。

  二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俩饭后散步在校园的思源湖畔,林荫道上,看着亲手种植的香樟树,杨柳树,水杉及白玉兰等一年又一年地长大,一种因付出而得到的欣慰感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他对校园的绿化胜于爱护他自己,其深深的情意可以说是情有独钟吧。他给人的感觉豪爽、耿直、待人真诚没有一点当官的架子,凡别人有求于他的,任何时候都有求必应,绝不推诿。与他长时间相处的人都不可能感受不到。在他的人生情感中,他对人极其宽厚关切。遇到那些处在困难之中的人,总是尽其所能予以帮助,甚至是耗费他最为宝贵的时间也在所不惜。至于他对自己所爱的人的深情以及对亲朋好友的真挚,我实在不知该如何描绘才能表达得淋漓尽致和恰如其分。

  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可他是出了名的孝顺,为了工作他无法脱身去见父母最后一面,为这他不无伤感地说:“忠孝不能两全。”总觉得父母把他养大不容易,而他尽孝还不够。他对其兄的感情真是尽善尽美,真让人不可理喻。但事后仔细想想,只有他们患难与共过的兄弟,才会有这种别人体会不到的情之深,才会有这种充满诚恳和关怀的爱之切。与他相识和生活二十多年来,我们相依为伴,共同度过了一段清苦而艰辛的时光,在工作和家庭生活双重压力下我们挺过来了,尤其在我多次患病和住院治疗期间,他为我焦急过,为我难受过,但更多的是我需要安慰的时候,他应急适时地出现在了我的面前,给了我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我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步得到康复。现在我们的生活比起过去来好多了,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幸福美满的3口之家。



 
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学院副院长党总支部副书记工会主席龚发志(右)在向地球村民网总裁韩雄亮(左)介绍学院工作
 
脚之“印”,足下延伸

  读书在上海交大,他是三好学生;

  工作在上海交大,他多次被评为好党员,党的优秀工作者,优秀政工干部;

  筹建上海交大闵行二部,他是一等功臣;

  不仅如此,他还先后获得上海市国防教育、绿化先进个人,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学生军训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系列殊荣…

  1992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上海联合创办了上海杉达学院,于2002年专升本成功,成为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根据工作需要,2003年初上海杉达学院的校长几次与交大领导协商将龚发志借调去负责后勤管理工作,由校党委常委分管人事的副书记、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和一名副校长召集了交大后勤系统28名中层干部欢送会。会上,对他在交大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工作,尤其是在交大闵行校区建设过程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地球村民网总裁韩雄亮在光彪学院参观数字语音实验中心

  到上海杉达学院工作后,他用自己二十多年管理后勤工作的经验,兢兢业业地在分管的后勤、保卫、基建等重要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为了这所学院的全面运转,他连续几个暑假都没有休息,去年下半年,由于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学院二期基建工程的需要,他又再次“出山”,来到浙江嘉善,挑起了上海杉达学院嘉善光彪学院副院长工作的重担,每周在往返于上海—嘉善的路上,他不但从来没有半点怨言,而且对自己奋斗的人生和眼下正在从事的教育事业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他在上海杉达学院的三年时问,又走出了三大步,从学院总务长到纪检委员,从纪检委员到嘉善光彪学院副院长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

  细想起来,龚发志的人生旅途,很简单,一共才走了湖北兴山农村、上海交大工农兵学员、上海交大管理者三步路,笔者粗略统计了一下,这大三步中,共涵盖着24级台阶。这一步又一步,一年又一年,拾级而上,每一步迈得都是那样的坚实。只有了解他的人才会感受到三个字:不容易!

  他是一个攀登者!用上海人的话说,他是个“劳碌命”, 龚发志的脚印,正在他的足下延伸,一步一步,不断前行……(韩雄亮  陈  进 ) 
龚发志幸福的一家人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