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引良:“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讲党性”



【对话背景】 在某种意义上,延安是中国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土地上,既有迅猛的经济发展,也有区域不平衡问题;既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也有历史生态欠账。从1999年启动的退耕还林,到去年开始的治沟造地,“红色延安”正在探索一条“绿色新路”。

  

  过去13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

  本报评论部:与想象中黄的色调不同,如今到过延安的人,往往会惊异于它的绿意葱茏。如果说,陕北的版图由黄变绿,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今天延安正在推进的治沟造地,又将带来什么?

  姚引良:如果与1935年到1948年中央在延安的“红色革命”13年相比,1999年到2012年的13年是延安“绿色革命”的13年。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1999年以来,延安已退耕还林90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达67%,这是个了不起的变化!

   从退耕还林到治沟造地,首先是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从陕西全省来看,实现粮食增产,陕南、关中土地潜力有限,而陕北则不同,陕北有连绵的山头和覆盖的黄 土层,有山就有沟,治沟能造高产稳产的坝地。光在延安,整治500米以上的沟道,就可以增加100万亩土地。所以我们就提出“陕西粮食增产潜力在陕北,陕 北粮食增产潜力在沟道”的发展思路。

  此外还有一个考虑,从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开始,延安耕地减少了一多半,第二个8年的补贴期很快就要到了,当退耕的农民不再能拿到国家补贴的时候,吃饭问题怎么解决?会不会重新上山毁林开荒?这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本报评论部:您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温饱与环保、生计与生态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恐怕什么时候都不能忽略民生问题。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