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梦(报告文学)(与雷锋同行)


图为罗阳(左)陪同集团领导调研

         从珠海飞回沈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时了。

  南北温差太大,冰火两重天。他体内虚火浮躁,满嘴起泡,唇角还淤结了一片不大不小的疮痂,黑糊糊的,像一粒溃烂的桑葚。

  他打电话给妻子,说连夜赶去外地参加一个活动,月底结束,今晚就不回家了。

  妻子问:“十多天没照面,又要到哪儿去?”

  他沉默了一会儿:“你别问了,保密。”

  妻子不说话了,这是多年的习惯。但又不放心,就叮嘱一句:“如果是在东北,务必带上棉大衣。”

  他赶回办公室,处理了几个急件。然后,拿上棉衣和一件工装——海蓝色夹克,就披着浓稠的夜色,匆匆忙忙地奔向几百公里之外的基地。

  作为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担任研制现场总指挥的中国第一代舰载机——歼—15,几天后就要公开在“辽宁号”航母上进行第一次起降训练了,那肯定是一个世界注目的事件。只是现在,还不能透露丝毫。

  这一天,是2012年11月17日。

  一            

  罗阳是部队大院里长大的,父母亲都在第三军医大学工作。

  高考的时候,他成绩非常优秀,完全可以考取清华大学,可他执意选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和南京航空学院。他是军人的孩子,他的梦想是国防军工。

  进入北航读书,专业是高空设备制造。

  在班里,他不仅成绩好,体育也好,立定跳远2.75米,引体向上能做无数次,腹部竟然练出了8块坚硬的腹肌。他1.8米的个头,身材清瘦,弹跳如簧,是班里的体育委员,是系排球队的主攻手。

  1982年,罗阳分配到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担任设计员。

  这是共和国组建最早的飞机设计研究所,主要从事战斗机的总体设计和研究,中国空军现役的歼击机大都在这里设计定型。

  那时候,所里正在进行歼—8Ⅱ的设计攻关。

  有一年,罗阳与几位专家到美国考察。人家的航母甲板上,战机像蜻蜓一样飞飞落落,机翼轻松地折叠收放。想起自己的落后,年轻的他急得直想大哭。

  差距太大了,太大了!

  要拼命追赶啊。

  一个国家,没有安宁的国防,就没有安宁的一切。

  我们的天空并不安宁。未来的威胁,最多地将来自于天空。

  没有人能够想象,这些年来,中国军机制造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艰难之路。

  借鉴、消化、吸收、提升,失败、苦恼、汗水、泪水、血水……几十万中国航空人在追赶、追赶,苦思冥想,殚精竭虑,参悟天机,披星戴月,只争朝夕。

  从二代机、三代机、到四代机,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