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与科技部自身职能转变、科技资源合理配置、科技服务民生有关的话题成为公众关心的热点。作为国家科技部的“掌门人”,万钢如约与国内几家重要新闻媒体的记者见了面。
长达2小时10分钟的现场问答环节,声声关乎民生,句句反映民意,处处表露心迹。万钢所描绘的,是中国科技发展的理想与现实、问题与出路、决心与信心。
“治理雾霾危害是有解的”
记者:今冬的雾霾天气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都带来了不良影响。您认为,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人们重新获得一片洁净的空气?
万钢:记得1985年我刚到德国时,在蒂森克虏伯的一个炼钢厂实习。当时就听人说,明天不能开车了,因为霾 要来了——可见,像德国这样的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教训。只不过,在德国规定很严格,一旦发生了霾,所有的私人轿车全部停开,高耗能的不达 标厂也一律停产,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科技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记者:今后,科研项目的考核能否更宽松一些,从而减轻科技人员的负担和成本?
万钢:在项目管理上,我们强调公开透明、公正公信、科学评价,加强重点环节的管理改革;严格科技立项公示制 度,通过一站式信息化管理,采取网上申报、视频答辩、全程录像,实现“可查询、可申述、可追溯”的痕迹管理。据测算,这样至少每年可为科技工作者节省约6 万个工作日,节约差旅费约7000万元。
今年,针对一些重点项目,我们将推出项目专员制,也就是不让项目人员来部里汇报,而是我们下去看有什么问题。此外,还会完善科技计划过程管理的责任体系,监督法人而非一般的科技人员。
虽然科技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是我们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记者:经费到位不及时,也是困扰科技人员许久的问题。今后有什么措施来尽量避免吗?
万钢:按照国家的惯例,都是每年3月份两会通过后预算才可以执行。然而等真正开始执行时,已经到了4月份。去年,我们在5月15日之前就将所有本年该拨付的资金全部到位,今年预计4月底就能完成。届时,我们还要专门抽查,看是否到位了。
“研发投入的产出需要过程”
记者:近5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支出从4000多亿元提高到突破万亿元,接近2.5倍。但是,为什么研发经费投入增加了这么多,产出却似乎并不明显呢?
万钢:科技发展永无止境。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回头看一看:“民以食为天”,过去5年,通过深入实施粮 食丰产科技工程,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54.5%,连续“十连增”;我国的转基因棉占市场份额的98%以上,光节约的农药和化肥带给农民的增收就 可以达到3300万元;随着技术发展和质量应用的逐渐成熟,新能源汽车正在走入人们的生活,公民个人和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在同步增加……可见,科技走入生 活,是慢慢的、悄无声息的过程。
再说我国的全社会研发支出,破万亿元就够了吗?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还差得很远。例如以色列的全社会R&D(研发经费)投入,占到GDP的4.56%;瑞士达到4.5%;美国、欧盟基本上也都超过了2.5%。
我们说,全社会创新的意义,是体现了整个经济体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和认识,而并不单纯是一个钱的概念,况且投入之后的产出还有个滞后期。 (记者张蕾 编辑:孔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