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慈善工作者关惠群获奥巴马颁发的“二○一○年美国总统公民奖章”
英国华人为海地灾民募捐
加拿大华人青少年为慈善募捐
儒家文化讲究“仁者襟怀”,追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理想。如今,承载“大同理想”的海外华人慈善之举,受到颇多赞誉。近日,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对以华商联总会为代表的菲华人社团的慈善事业表示感谢,并认为华人对菲律宾慈善事业的贡献是全方位的,甚至做得比政府还要高效。
荣誉背后,慈善转型
受到如此殊荣的华人团体不仅仅是菲律宾华商联总会。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华人投入到公益活动中来,在提升华人形象的同时,也得到了多方的肯定。
2013年3月20日,华裔慈善工作者关惠群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提名。在此之前,关慧群就因救助无家可归的弱势群体,而获得奥巴马颁发的“2010年美国总统公民奖章”。
同样身处美国的华裔慈善家黄锦绍也因慈善而迎来了自己的殊荣。2013年3月8日,洛杉矶政府为表彰黄锦绍对华裔小区乃至整个洛杉矶的贡献,以其名字命名了一个广场,以此表达对他慈善事业的认同与感谢。
海外华人因慈善而得到如此多的认可,荣誉的背后是华人团体日渐成熟的慈善风气。以往华人慈善工作总是“自扫门前雪”,华人慈善的焦点多集中于华人团体或家乡。而如今,华人的慈善风气则更为“博爱”些。
华人慈善事业已从原来的以华商为主流,以捐赠为主体的“贵族慈善”,转变为民间化、多样化、年轻化的“草根慈善”。
从七旬美籍华人投身社区公益,到加拿大华裔女歌手举办慈善演唱会;从菲华人捐建校舍、组建志愿消防队、深入乡村义诊,到法国华人律师协会提供公益法律咨询;从80后新加坡华人王海荣勇闯北极用镜头做公益,到加拿大华人青少年为慈善募捐。
慈善之于华人,不再是一种施予,也不是财富的角力,而逐渐成为一种生活。
投身慈善,是爱更是责任
华人慷慨解囊的背后,自与华人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关。很多华人都有着背井离乡的经历,尝试过异乡漂泊的苦楚,深知他乡奋斗不易。因此,对弱势群体怀有悲悯之心,愿意尽其绵薄之力帮助弱者。
华裔慈善家关惠群回忆其慈善经历时,就曾表示她对美国无家可归者的奉献,源自她的童年移居海外的辛酸经历。她希望通过她的善举,能够让无家可归的人“拥有尊严,重新回到社会”。
近几年来,经济危机肆虐,排华问题不减,华人的生活并不好过。但华人慈善之举却有增无减,支撑华人慈善事业的,不仅是华人的“博爱”精神,更是华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回馈社会的责任心使然。
现在,很多华人在海外的期许,不单是经商赚钱、成家立业,还希望可以为当地社会做贡献,做善事,为公民社会的建设出一份力。旅法华人梁丽华夫妇曾在一个慈善晚会上表示,“慈善是不分国界的,我们已经享受了很多法国政府提供的福利,并在这里发展起了自己的事业,现在应该回馈社会。”
涓涓细流,爱有“舍”有“得”
“爱多一点是雪中送炭,少一点是锦上添花。”其实,华人的慈善之举,不论是“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在助力于当地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华人的声誉,可谓“积小善铸大义”。
加拿大华人就通过基金募捐,环保倡议等公益慈善举措赢得了尊重。2010年加拿大新西敏市为不光荣的“排华”历史向华裔道歉。今年3月,新西敏市还将建设一座华人历史纪念公园,以纪念华人对加拿大经济和公益事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华人做慈善也是一个文化融入的过程。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隔阂,海外华人想要融入当地社会,实属不易。而华人参与公益活动,做慈善,不仅能很快地消除同当地人的隔阂,也有助于文化交融。
2012年,新加坡华人通过制作宫灯,为医院筹备善款,“沉寂”了多年的宫灯文化因慈善而“复活”。同样,加拿大卡尔加里洪门举办的“最炫民族风”吴仪大型慈善演唱会,在为贫困儿童筹得善款的同时,也让加国民众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用微爱铸成大义,再次印证,慈善不是舍,而是得。华人的小善必将如涓涓细流般,凝聚世界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