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晨晓:用色彩表达新西兰







  从新西兰回来,收到了晨晓的邮件:4月9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自己的大型画展。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举办大型画展。上一次的中国美术馆画展让中国同行很是吃惊,因为在中国,色彩的运用不会像他这么大胆,画面的纯净实属罕见。

  “我的作品沒有主题。”晨晓说,这位来自杭州、带着小圆眼镜的画家,用“唯美”定义自己的风格。

  “我画我喜欢的,我喜欢我画的”这一句话,应该能代表晨晓。

  寻找色彩

  跟新西兰朋友聊天,他们都知道晨晓。“早在我来之前,晨晓就已经非常有名了。”新西兰陕西同乡会会长郭宏告诉记者。“别的画家不好说,反正画廊里他的画不愁卖。”

  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新西兰,晨晓是唯一一个以华裔艺术家身份进入新西兰主流画廊的画家,并自1998年起在新西兰6个城市连续举办20几届个人画展,是新西兰排名前10位作品被收藏率最高的艺术家之一。如今,他的油画《惠灵顿蜂巢》高悬于新西兰政府大厦。

  “认识晨晓时间久了,才知道仅有对色彩的敏感、独特的技法还不足以支撑他每月在西方人画廊卖出六七幅画,并成为当地的主流画家,还要有信念和坚韧不拔。”与晨晓共事多年的朋友崔晓文说。

  晨晓在中国没有学历,这点他并不讳言,因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他之所以没上大学,更多是由于出身。18岁那年,他决定报考美术学院,但造物弄人,没能让他这个杭州人进入近在咫尺的美术学院。

  经历挫折的晨晓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信念,20岁的他决定:继续从艺,自学。他深信,大自然和社会大学是他的真诚老师,他要用同样真诚而倔强的姿态,在路上访问他们,寻找他们。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他拿着画笔,背着画板,走西藏,探云南,过中缅边界及金三角,还跨越了蒙古。

  1986年,晨晓决定出国,寻找自己的理想。头一站是澳大利亚,悉尼。为了生存,只好以卖肖像画为生。虽然收入不少,衣食无忧,但他知道,这绝对不是自己出国的目的,他执著寻求艺术的梦想没有改变过。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只身前往更远的新西兰,追寻一个更宽松的生活天地,更自由的绘画空间。

  晨式表现主义

  晨晓把他画定义为“唯美”,并非虚言。在他家里,明亮、色彩明丽的画作随处可见,大胆的用色、夸张的手法,使他的画作不同于常人。

  “别人常问我,你的画想表达什么主题?”晨晓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常反问‘你看到这幅画,感到高兴吗?’‘高兴’‘那就好,我的画就是让你看到后心情愉悦。’”

  晨晓的家在半山坡,对面就是Rangitoto——一座著名的火山,火山周边就是大洋海湾,放眼望去,山、帆、林、湾尽入眼底,他的画室就面向这些美景,他的作品就是眼前美景的呈现。

  “晨晓画的就是新西兰人众所周知的事物,大家都很熟悉,再加上他的色彩很明艳,所以新西兰人喜欢买他的画。”郭宏分析。

  有人分析,晨晓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体现新西兰特殊的美,于是,新西兰的塔、海、教堂、山、桥都可入画。

  “他执意选择最简单,最常见的主题:奥克兰风景或者寻常建筑,这类‘电话本’类的题材最易画烂。然他的功力却使得这些寻常物件生出异彩,他妙用颜色,巧设构图,新意横出,妙趣连篇。这种画风,使得我国许多著名艺术家也望尖莫及。”新西兰著名评论家沃瑞克·布朗评论。

  沟通中西

  众多的评论者称,晨晓的“唯美表现”在西方现代主义的外衣内,依旧包裹着一种来自东方的唯灵意境,使他的画内呈现出意境和结构在中西文化中游走、对释的意味。

  晨晓现在所做的,就是沟通中西文化。

  奥克兰当地中国城改造时,想建设中国式牌楼的景观。当多个设计方案被当地居民否定后,中国城方面找到了晨晓,让他出手设计。

  这是个棘手的问题。当地居民觉得中国城的方案不具备新西兰特色,没法接受。中国城方面肯定是要表现中华文化特点。晨晓思考了一段时间,最终设计了吻合当代精神的大地艺术“龙图腾”。给当地人解释说,这是图腾柱,但中国人明白,这是表现了中国56个民族的龙图腾。

  “要用西方人能理解的艺术语言来表达,这样才容易被理解。”晨晓道出了自己的感悟。

  现如今,晨晓和朋友合作建立了新西兰科茨维尔驻村艺术家计划,所做的工作之一就是组织中新艺术家的交流,把中国的画家送到新西兰学习、交流,把新西兰的画家介绍到中国。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