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为何难拓海外市场(评论)

  日前,英国药品和健康管理局(MHRA)正式宣布,自2014年4月30日起,未注册的草药制品将全面禁售。而事实上,中国目前尚无一家中成药成功注册,这无疑意味着,届时华商在英国市场上的中成药存货将全部下架。

  据报道分析,英国此举不仅使当地中医药企面临倒闭风潮,更严重的是或将引发欧盟国家的示范效应。

  作为中医药发源地的中国,却始终在国际市场难有大建树,在英国一纸禁令的唏嘘过后,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试问,中药到底怎么了?

  国际化曾被视为中药产业脱困突围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国际市场对中草药的误读却成了中药发展的一大障碍。

  早在几月前,英国药品管理局便在官网发布警告,提醒国民谨慎购买未经英国官方注册通过的中药产品,警惕药理方面的不安全因素,这次禁令也多出于药品安全问题的考量。

  事实上,中医药讲求“配伍禁忌、君臣佐使”,即几味药相互搭配协调,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而西医则多为单味药制剂,习惯研究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因此通常无法理解中医的“以毒攻毒”手法。

  无奈,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的落后让中国业界不能自圆其说,对中药文化宣传不足,又使得西方对中医的误解和偏见难以消除。“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早已远去,得不到国际认可的中国药企若依旧固步自封,其发展必然会“道阻且长”。

  除中西医的药理差异问题之外,华商生产的药品质量问题也很严重。近几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因重金属、农药残留以及其他毒素超标而遭查扣的事件屡有发生,对中药产业的国际声誉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自身经营不善、产品质量把关不严,无异于自掘坟墓,让民族瑰宝的价值无法彰显。

  在全球中药材交易总额中,我国只占有15%的份额,而资源相对薄弱的日韩两国却能各占20%。鲜明的数据在警醒我们,只有加强中药标准化管理,适应国际药品研发与安全标准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才能让中医药企真正走出国门,告别“封杀”悲剧。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