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给我们所在的时代贴个标签,“全球化”无疑是选项之一。随着交通、信息等技术的高度发达,“地球村”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人们的活动半径早已拓展至全球。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5000万华侨华人正是“地球村”的最好注脚。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和谐共处”会自动到来。
最近,阿根廷居然有人在“脸谱”(facebook)上发出号召,称将在12月20日洗劫中国超市,并高呼“过一个愉快的平安夜”与“均分财产”等口号。更令人心惊的是,已有数千人表示将参加这一活动。
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海外华人频频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在俄罗斯,无论是切尔基佐夫大市场的关闭,还是莫斯科柳布利诺大市场的被查,损失最大的总是华商。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也时不时传来华商被突击检查,甚至华商集中的市场被关闭的消息。在阿根廷和南非等地,也总传出华人超市被哄抢的新闻。
难怪会有海外华人哀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在经济萧条时期,仇富情绪容易抬头。以吃苦耐劳、勤劳能干而在海外博得一席之地的华侨华人不幸成为这种情绪的宣泄口之一。这其中,当然有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但是,无法排除的一点是,危机来临时,人们似乎倾向于把负面情绪发泄到“非我族类”的其他人身上。
其实,不仅在危机时容易出现“排外”的趋势。日常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排外”情绪更值得警惕。
前阵子,美国广播公司(ABC)的辱华言论引发全美史上最大规模的华人抗议示威。童言无忌的一句“杀光中国人”加上主持人调侃式的回应,这只不过是最近出现的一个极端例子。其他诸如“中国佬”等歧视性语言偶尔也会见诸报端。
7日,法国反种族歧视组织SOS Racisme向巴黎轻罪法庭提起诉讼,针对的是法国《观点周刊》杂志去年发表的一篇有关中国移民的文章。文章中,中国移民被描述成非法入境、打黑工、男人沉溺于赌博、妇女以开发廊之名卖淫等。文章传递出严重的偏见。
事实上,偏见不仅限于华人。各种族裔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都或多或少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偏见。
曾经,人和人之间因为不了解而相互猜疑、惧怕。试想一下,当一个白皮肤的、讲英语的人第一次看到一个黑皮肤的、说着一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时,他/她所经历的那种惊诧和难以置信!不过,地理上的闭塞曾是种天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族裔的人因为缺少接触而少有摩擦。
如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和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随之出现的,则是在相互接触中出现的各种摩擦和矛盾。如今,面对身边与自己肤色不同的人,人们早已淡然不惊。但是,如何在这个“地球村”中包容彼此,剔除心中那种“非我族类”的潜意识分类,人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