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王宁利教授牵头申报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机制分型及新诊治模式的创建和应用》课题获得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国际权威同行评价:这一研究结果已经被全世界所认识,并被同行一再引用……此结果将改变青光眼的诊断和治疗现状,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长期困扰世界青光眼学界的难题
青光眼是排在全球首位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也是一种发病极其隐匿的疾病,北京同仁眼科中心每天都要接诊上百名全国各地转诊而来的青光眼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我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83%的患者眼压处于正常范围之内,这与传统认为的高眼压导致青光眼的观点大相径庭,这意味着我国可能有将近1000万青光眼患者为正常眼压青光眼,这些眼压正常的青光眼患者即使就诊于医院,由于眼压不高,而很有可能被医生漏诊,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
王宁利等在临床工作中还发现,除了这些眼压正常的青光眼患者外,有很多眼压高的患者即使得到良好治疗、眼压控制到正常范围内,却仍然无法遏制其视神经损害和视野缺损的进展。而与此类患者相反的是,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眼压超过正常范围,却在长期随访中并不发生任何青光眼的视神经损害。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世界青光眼学界。
一个偶然的现象为他们的研究打开了一扇门。2007年的一天,一个特殊的患者前来就诊,这个患者曾经有过脑颅损伤,患者脑袋左侧部分的一大块头皮会随着患者呼吸以及身体姿势的改变而凹凸变化。这个患者发现自己双眼视力明显下降,便来到同仁医院就诊。王宁利在对该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后,发现该患者视野发生缺损,已经到了青光眼进展期,然而该患者的眼压却处于正常范围。
“又是一例正常眼压青光眼。”医疗组的成员们摇了摇头。目前全世界眼科医生对青光眼的治疗无非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降低眼压,而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眼压本身就在正常范围,很难再继续降低。因此每当面对这样的患者,他们总是感到无奈。
然而,王宁利的思绪却已经转到患者那块凹凸起伏的头皮上面了。“缺损的颅骨与患者的青光眼之间是否可能存在某种隐秘的联系呢?”
他立即嘱咐他的一名学生详细查阅这个患者受伤时在神经外科就诊的病历资料,其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当时的外伤并没有损伤到患者的眼部及视神经组织,说明患者目前的视神经损害应该不是当时的外伤导致的。
王宁利默默盯着那张挂在诊室墙壁上面的眼球解剖图,突然灵感闪过:“头皮起伏的变化应该是颅内压力相对于大气压力高低变化的结果,这个患者颅骨缺损,那么他的颅内压力应该是偏低的。”
想到这里,王宁利内心振奋极了:“对呀!青光眼患者的视盘不正像这块凹凸起伏的头皮吗……”
王宁利于是成立专门的课题组深入研究。同仁眼科中心作为全国最大的眼科中心之一,每年收治上千例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然而该课题研究苛刻的患者纳入条件,使他们在近3年的不懈努力下,只找到了14个已知颅内压值的正常眼压青光眼患者,并且发现这些患者的颅内压与正常人相比的确偏低。艰难的探索后,最终,课题组将研究结果投递到了眼科界顶级杂志《眼科学》发表。
此后,王宁利和他的研究团队又证实了偏低的颅内压与青光眼之间的因果关系,又开始进一步探索将来可应用于临床患者的可靠诊断方法,以及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