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坡即黄土高原。从地理位置看,横贯晋陕蒙宁甘青等省区,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陕北地处黄土高坡腹地,千百年来,受雨水冲瓜,水土严重流失,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特殊地貌。
新中国成立以前,依然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农民靠天吃饭,过着苦不堪言的生活。记忆中陕北民歌的曲风大多比较悲情,如《走西口》《泪蛋蛋泡在沙蒿蒿林》《赶牲灵》等。大概是因为自然环境过于恶劣,人们想表达逃离黄土高坡的一种心声。革命战争时期创作的陕北民歌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如《东方红》《高楼万丈平地起》《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经典作品,给革命根据地带来希望,让全国人民看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曙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一首《黄土高坡》带着强烈的西北风席卷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体现了黄土高坡人民不畏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的乐观主义精神。不过,从歌词内容看,坡上一年四季不停地刮风,除了几头牛,再也没啥。进入新时代,陕北的词曲作家也在不懈努力,但貌似找不到太多灵感。《陕北老家》《酒瓶瓶高来酒杯杯低》等作品虽然能在部分地区传唱,但遗憾的是曲风未改,悲情依旧。金秋十月,举国同庆。我利用“双节”小长假,再回陕北老家祭祖探亲并参加了村里的“文化活动中心揭牌仪式暨《村歌》首唱发布会”。原计划到现场给乡亲们拍点照片、录点视频、留点资料,但在村里“五有”(有站位、有格局、有情怀、有担当、有名望)大哥韩利飞的劝说和举荐下,又代表“走出家乡的韩家坡人”登台发了言。活动规格很高,全程圆满顺利,示范引领意义非凡。近些年,村镇领导和部分有识之士巧借国家乡村振兴的东风,将乡村文化活动搞的很有品味,也很上档次。村里的一些人和事值得宣扬。寻根问祖修祠堂、编《家谱》,宗亲族人空前凝聚。自2006年起,在几任村官的领导下,韩元宝、韩恒民、韩利飞、韩利忠等韩氏族人出资出力,放下手头工作,利用休息时间,筹划并修建了韩氏祠堂。他们分头带着部分韩氏宗亲走北京跑上海,过山西下河南寻根问祖。跑了十几个省区,几十个市县,上百个村镇,行程几万公里。2008年底,共30万字,各类书法作品和图片百余张的《韩氏家谱》面世后,在陕北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韩氏宗亲族人空前团结。不遗余力搞聚会、展《风采》,女客媳妇容光焕发。前些年,陕北各地各村都搞女客媳妇聚会,本村的女客媳妇们也羡慕不已,但由于种种原因,迟迟没有举办。利飞大哥和伟丽大嫂主动担当作为,挑起了这个重担。发动群众、编排彩排、审稿把关,每一个环节都要劳神费心。2020年国庆期间,全村老少300余人在榆林市瑞丰庄园洒店欢聚一堂。演节目扭秧歌,录视频刻光盘,广征文编《风采》,圆了女客媳妇的一个梦,使她们精神抖擞,容光焕发。集资集智建礼堂、创《村歌》,优秀文化源远流长。
2023年春节,村里搞文艺活动,当日最低气温零下25度,滴水成冰。利飞大哥看到乡亲们被冻的原地跺脚,全身打哆嗦后就暗下决心,要在村里建一座文化礼堂。这样,村里今后再搞类似“村晚”的集体活动,乡亲们就不用受冻了。于是,节后他就协调村镇领导选址动工,个人出资50余万元,不到半年时间,一座350平方米、可容纳近400人的文化礼堂就建成了。礼堂内灯光音响设备齐全,桌椅板凳配套充足,书法作品遒劲洒脱,处处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国有《国歌》,军有《军歌》,校有《校歌》,都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也是集体情感的抒发,还是文化底蕴的展示。村一级的单位和集体也能创作自己的《村歌》,在北方还比较少见。至少说明这个村的村风好、人心齐、人才多。受《村歌》的感召和启发,工作之余,我也写了一首《赞歌》作为陪衬与《村歌》一起发布。这是个人感情的表达流露,所以难免有狭隘之处。对我这个新手而言,也费了不少周折,从作词作曲到编曲录唱,每个环节都是一道不小的坎儿。好在运气比较好,有高人的指点,贵人的帮助,家人的理解,最后的结果令人满意。也有人说,像你们韩家坡那种小村庄,知名度太低,你的《赞歌》能唱起来吗?于是我给他讲了《赞歌》背后的故事,又讲了《黄土高坡放光芒》这个歌名的由来。顺便也说出了我最初的想法:只要家乡父老喜欢,即便是昙花一谢也值得!其他的就顺其自然吧……
(附原唱歌词)
黄土高坡放光芒
(韩家坡赞歌)
作词作曲:朝伟左右 二月鸟飞
一道大川两条河
陕北有个宝地名叫韩家坡
千百年的文化滋养了她
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这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祖先的品质数第一
忠孝仁义礼为先
恭良俭让和为贵
这里的男人识大体
走南闯北守规矩
这里的女客媳妇顾大局
娘家婆家心欢喜
祠堂酒坊大礼堂
魂牵梦萦的家园一派新气象
经济作物满山岗
大路修到了脑畔梁
这里的庄户人家都栓正
遵纪守法又勤恳
窑洞里面亮亮堂堂
硷畔上下整整齐齐
这里的老人身板硬
无论走到哪里都带劲
这里的娃娃们都感恩
走到哪儿都不忘根
新时代新思想,在黄土高坡放光芒
乡村振兴大战略
宜居宜业大发展
宗亲族人大团结
和美乡村大红利
咱平民百姓享!
————
责编/孔之众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地球村民网
轮值/主编韩雄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