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的报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在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深化,不仅对中国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任务,是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新目标。
人类文明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类的活动尚未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垦和手工业的兴盛也曾对环境造成了局部的破坏,但这些破坏的形式比较单纯,其程度尚在生态的可承受能力之内;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大工业带来了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自然资源被掠夺式地开发,生态环境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
工业文明的局限性迫使人类必须做出选择,开拓新的发展之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在发展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是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严肃而正确的抉择。从狭义上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连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都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克服其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立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建立人—社会—自然系统的和谐关系,实现生态系统的最优化,同时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
从广义上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工业文明之后的社会形态,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它包含生态环境层面、物质层面、技术层面、机制和制度层面,以及思想观念层面等的重大变革。它要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下,以"绿色经济"为发展模式,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改变目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形成新型的绿色产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它要求完善社会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体制,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正、平等,消灭贫富不均;为了建立起和谐世界,要反对资源侵略和生态殖民;它还要求形成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价值观、伦理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构建有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中国佛教弘扬"善待万物",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8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
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既是经济增长高峰期,又是社会矛盾高发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当前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机遇与挑战并存 绿色与财富同在
温家宝总理在谈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所面对的挑战时指出,中国面对两大矛盾,一是不发达的经济同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要靠发展;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需要靠科学发展。
我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2007年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以上;中国进出口总额2007年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不足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的发展为国际资本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过7800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在大幅增长。中国的发展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1978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增速达到16.7%,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超过12%。2001年以来,中国年均进口额近5600亿美元,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创造了约1000万个就业机会。
中国经济的崛起,为今后进一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譬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假定全球各类资源消耗为百分之百的话,中国能源消耗占全球新增量的30%,其中占全球煤炭新增消耗量的59%,全球石油新增量的28%,特别是钢的消耗占全球新增消耗量将近一半以上。根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0年至2000年,中国二氧化碳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2%,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美国是从30%多逐渐下降,我国是从原来的百分之六七逐渐或者说迅速上升。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21%,而排放的有机废水已经达到了世界总量28.6%,大大高于美国、印度等国家。2005年11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我国未来五年和十五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10年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与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到2020年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重要约束性指标: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国家的"环保和节能减排军令状",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
当前,实行科技自主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和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是对当今国际社会两大趋势的科学应对,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指明了方向。发展绿色经济,就是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这种经济是属于"绿色"的;创造绿色财富,就是不以浪费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注重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创造自然资源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低排放的可持续财富,财富是属于"绿色"的。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这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潮流。绿色和财富是辩证的统一:对发展经济来讲,不以财富画句号,要追求绿色的财富;对生态保护来讲,不以绿色画句号,要追求财富的绿色。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绿色理念、绿色产业、绿色发展方式、绿色品牌、绿色消费、绿色文化、绿色环境、绿色科技、绿色投入、绿色资本市场、绿色政策、绿色税制、绿色法制、绿色公众参与、绿色宣传、绿色责任、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家园等等诸多内容。
由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共同主办的"2015中国(兴安盟)秸秆产业化大会"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大楼成功召开。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态势,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从操作层面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党的十七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的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做出部署,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不仅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今后十几年,在我国抓好和用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机遇期过程中,将始终面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容量限制这两大约束。如果继续沿袭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发展下去,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载。
三是搞好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和非资源性产业,科学发展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实现城乡环境一体化。当今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决定了我国不可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旧式工业化道路,而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依法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节约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及时制定新的法律,抓紧修订原有法律,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执法机制,加强人大监督,开展舆论监督,发挥群众监督,健全资源环境执法监督机制,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搞好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坚持"区域限批"制度,推动实施战略环评,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
五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益。
六是创建生态省(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工业园区、试点城市,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省(区)的主要标志是:生态环境良好并且不断趋向更高水平的平衡,自然资源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以绿色经济为特色的经济高度发展,结构合理、总体竞争力强;现代绿色文化形成并得到发展,民主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程度高;城市和乡村环境优美,人民生活水平全面进入小康阶段,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根本控制和基本消除。
七是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绿色 GDP)。GDP只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总量,它不统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不反映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绿色GDP是指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GDP指标的一种调整,是扣除经济活动中投入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的启动实施,虽然面临着许多技术、观念和制度方面障碍,但是,无论有多少困难,我们都应当立即开始进行探索,从具体项目到局部地区进行不断的试验,逐步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GDP。
八是完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指标与领导政绩综合考核体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节能减排、优化环境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放在一起综合考评。对那种违背科学发展观,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图一时政绩和短期利益的行为,要进行责任追究。
九是要建立健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国家财政、税收、价格、金融、投资、信贷、保险等政策、手段,如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税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企业绿色责任等,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十是倡导环保公众参与和建立环保公益诉讼制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一项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根本利益、关系民族振兴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庞大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各级党政机共、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以及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共同关心并积极参与这项事业。
注释:此文系作者撰写的应邀参加2008年4月25日第三届世界杰出华商大会财富领袖论坛暨第七届外交官之春的特邀发言,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的观点,对生态文明的内涵和外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把发展生态经济(包括发展沙产业草产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列入发展绿色经济范畴,对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十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创造条件建立和实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评价体系(绿色GDP)的主张。此文在2008年农工党机关刊物《前进论坛》《内蒙古日报》《内蒙古工商报》等报刊发表。
作者写的《发展绿色经济 创造绿色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一文是提交2008年9月25日农工党中央在山东省青州市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入选论文,已收入桑国卫、陈宗兴老领导主编、2009年 10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生态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一书中。在2010年参加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成立大会时,作者也提交了这篇论文,并写了"发展绿色经济“创造绿色财富 建设生态文明”的隶体题词,据邓继海执行会长讲已存入国际绿色经济协会的卷宗里,并为国际绿色经济协会成立后每年举办的绿色财富论坛提供了助力。
陈瑞清2018年2月1日读邓继海执行会长发的有关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发展史的微信即兴回忆。
附录: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三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最终目标。三者在针对的具体问题、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绿色经济是一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
绿色经济思想的产生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0世纪中叶,遭遇了黑烟滚滚机器鸣的黑色文明之后,人类开始进行绿色反思。先驱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她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
1972年是人类绿色反思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达成了《人类环境宣言》。从此,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
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将绿色经济等同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并从环境经济角度深入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从绿色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增长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
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
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波尔丁在《未来宇宙飞船的地球经济学》(1966年)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波尔丁从物质不灭定律出发,把地球比作宇宙飞船,旨在说明地球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系统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循环的关系。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
1990年,戴维·皮尔斯和凯利·特纳根据波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以循环经济命名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
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内外均衡"就是把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关系的内部均衡,与反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再生产关系的外部均衡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体循环"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高度出发,统筹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关系;
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大系统,从大系统整体功能的再生产循环出发,把握人类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
循环经济实践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陆续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物以及消费型社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解决废弃物问题入手,对生活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继而向生产领域延伸,实现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衔接,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建立。
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一是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利用。二是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实施的核心。三是把循环经济的推广实施分为由低到高3个层面,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层面,以产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层面,以推动绿色消费和废旧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
20世纪末,德国、日本、丹麦等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经验被推介到我国,并引起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在企业和园区层面进行了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循环经济,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循环经济推广力度最大,发展最广泛、深入的国家。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先后在全国推动了两批包括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加快"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碳经济:目标途径与节能减排一致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提出,起源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此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厘会议的路线图中被进一步肯定。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美国奥巴马政府将低碳经济与经济拯救联系起来,发达国家纷纷部署和实施低碳经济战略,从而使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为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个核心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组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通过产业、能源和生活消费等低碳化转型,降低经济发展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遏制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产业的低碳化转型包括4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低碳化的产业结构,主要手段是大力发展相对低碳的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二是形成低碳化的生产和流通过程,通过清洁生产、能量的梯次利用、使用低碳能源等手段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碳排放;三是设计生产(或提供)在消费过程中碳排放较少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的低碳化;四是大力发展为低碳化发展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的新兴产业,如碳排放权交易、低碳能源技术研发及推广、森林碳汇等。
能源的低碳化转型就是改善以高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结构,提高低碳能源特别是零碳能源(太阳能、风能等)占总能源消耗的比重。生活消费的低碳化转型包括大力发展和推广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方式等内容。
低碳经济的目标和途径与中国正在推行的节能减排是一致的。因此,对我国来讲,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工作以及国家能源和环境政策的深入和拓展。
目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主动承担了碳减排责任,明确提出了碳减排的强度指标和森林碳汇增加指标,并开始从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建设,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及低碳经济试点,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支撑体系等方面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上海、保定、南昌等城市已先行制定了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率先成为低碳经济试点城市。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指导思想上完全相同:相同的系统观,即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同的发展观,即经济发展要在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相同的生产观,即节省资源的投入,提高利用效率,进行清洁生产;相同的消费观,即适度消费、物质尽可能多次利用和循环利用;相同的最终目标,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由于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内涵的解读可知,三者在针对的具体问题、作用范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区别。
绿色经济泛指人与自然和谐的(或者说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是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环节,也包括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活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范畴。
循环经济指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良性循环的经济形态,强调通过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物品的再利用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将经济系统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压力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内,并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的高熵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能力,将经济系统和谐地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之中。在实践层面,循环经济由于通过贯彻"3R"原则大大推进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更具有可操作性,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绿色经济的实现途径。
低碳经济或者说低碳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它是绿色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低碳发展要求实现产业、生活消费和能源的低碳化,减少经济发展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从减少碳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它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具体途径。同时,发展循环经济包括所有自然资源的节约和所有废弃物、污染物的减排,是推动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在本质上和指导思想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针对具体问题,侧重点和关注的领域有所区别。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此外,鉴于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在减少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一大背景下,明确问题、有的放矢,结合国情,积极倡导绿色经济理念并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面临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
低碳工业网2017-10-09
灯下札记:
一、绿色经济是一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
二、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突破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瓶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鉴于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一重大问题上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如何在减少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同时,又能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目标,保障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四、在上述背景下,明确问题、有的放矢,结合国情,积极倡导绿色经济理念并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合理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我国面临复杂局面的有效途径。
陈瑞清2017年10月9日
晨思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绿色经济,科学技术是第一支撑。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时代呼唤大力发展和有效利用环保科学技术,以进一步助推发展绿色经济。
陈瑞清2017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