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农业”将推动内蒙古绿色产业大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有挑战也有机遇。有专家提出,重新认识内蒙古,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凝聚共识,大胆创新,通过寻找新的发展途径,实现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创新是国内外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器”。不久前,中国农科院原副院长章力建博士提出农业创新发展理论,建议将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作为内蒙古有中国特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方向,推动内蒙古“科技兴蒙”和“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中医农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百年大计”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当前,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并努力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意义重大。

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以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以整体科学体系观念为指导思想,中医和农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两大行业,“中医农业”的提出是中医与农业碰撞的结果,是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的科学实践,通过农耕文化和中医文化的融合传承和创新发展,使中医和农业实现跨界融合、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将对两个领域的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

“中医农业”与时俱进,厚积薄发,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在研发领域进展很快,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农业”将中医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农业领域,可达到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目的。“中医农业”土壤修复剂和功能肥能够让长期使用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沉积在土壤里的污染分解,可减少化肥、农药等石化产品的使用量,同时可以让重金属钝化,还可以平衡土壤酸碱度,恢复土壤微生物群落,修复土壤团粒结构,让退化耕地资源在开发中修复,在修复中开发。

据有关机构典型调查发现,中医农业可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50%以上,减少农业生产投入品开支20%以上,有效促进基本农田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

“中医农业”在生产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用中草药生产“两药”(农药和兽药),保护动植物生长; 二、用中草药加上天然营养元素的组合搭配生产“两料”(肥料和饲料),促进动植物生长;三、利用具有功能性的动植物(如:中草药活体)与其他生物群落之间的相生相克机理,调理动植物生长。

近年来,“中医农业”各种投入品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出了显著成效,以其中三种“中医农业”系列投入品为例:2019年,在26个省(市、自治区)相关区域52万亩共34种农产品生产中施用,普遍表现为优质高产、生态安全、色香味全、功能性强、保鲜期长、抗逆性好且降低生产成本等效果。

CNKI期刊论文搜寻结果显示,有关“中医农业”的论文已有10000余篇,全国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中约有数十万科研人员在进行“中医农业”相关研发项目,并有150多万家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生产程序中应用“中医农业”思维和技术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资料。

现在,“中医农业”已经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前总干事Graziano出席第15届世界中医药大会致辞并表示:“中医农业最新理念将列入粮农组织(FA0)工作计划中。”

联合国粮农组织(FA0)医药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何家琅教授表示:“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医和农业是中国最古老的两大行业,中医农业的传统和现代的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举世无双,这将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

2018年11月17日,第十五届世界中医药大会在罗马开幕,中医原理技术方法农业应用(“中医农业”)首倡人章力建博士应邀作了《发展中医农业,走有中国特色生态农业之路》主题报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表示:“这个项目好,项目大,我可以当你们的顾问,我的19块基地都可以作实验田。”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表示:“中科院的研究人员一直在搞相关研究,你们提的高,更加系统,比生态农业更有内涵。”

二、中医农业:内蒙古生态农业发展的创新革命

内蒙古农牧业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全国第一,草原面积全国第二,国土面积全国第三,耕地面积全国第四,农牧业生产力较为突出。

2020年,内蒙古粮食产量达731亿公斤,实现了“十七”连稳定。近年来,内蒙古一直是全国6个粮食净调出省区之一,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建成国家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之一。结合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内蒙古正在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高效转型,是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特色优势产业体系的必然选择。

内蒙古粮食生产虽然取得“十七连丰”,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农田生产环境遭受的污染不可低估,草原生态环境亟待改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与提高农畜产品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突出。

从耕地质量来看,据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次土壤调查数据,按耕地总量715.8万公顷计算,全区中低产田面积共604.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84.4%,且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现有盐碱化耕地1585.3万亩,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1.4%,主要分布在河套平原灌区、土默川平原灌区和西辽河灌区,耕地质量较差,急需改良,严重阻碍了内蒙古农牧业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向优质高效转型成为应对上述众多挑战的唯一出路,因此,如何推动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优质化、高效化,成为现阶段内蒙古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提出,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当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引导农业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集聚。而“中医农业”可为农产品产地水、土、气立体污染综合防控和改善产地环境,促进动植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是走生态发展的绿色发展之路的创新发现和重大选择,将有力支撑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

“中医农业”正在探索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将为今后内蒙古农业绿色发展发挥革命性的作用:

首先,带动农业产业全面振兴。发展中医农业的核心就是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重要抓手。据有关专家预测,如果通过中医农业的原理和方法,按全国10%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中发展生态农业计算,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贡献将高达一万亿元以上。

其次,将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找到一条新路。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种养加,特别是大力培育大型生态农产品的市场营销龙头企业和一大批地方优质农产品品牌产品,可快速提升农业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为内蒙古乡村振兴中农业产业的振兴找到新的突破口。

其三,中医农业通过重点项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技术推广等方法,可帮助现有大批从事中医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实现科学化、规模化,进一步促进以中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的增值增效。

三、中医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途径

中医农业、中医文化,是中国农业和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现阶段乡村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措施和创新点。

“中医农业”可产生资源聚拢、优势互补、集成创新、合作共赢的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很大作用。

多年来,“中医农业”团队在西南沙漠化地区、东部盐碱化地区、西部寒旱地区及广阔的草原地区将“中医农业”植入当地传统农产品生产方式中,形成了技术方法集成思路在上述地区推广模式的大量经验和成果,这将助力东西部科技合作项目(农业相关项目)提质增效发展。

专家认为,中医农业助力内蒙古乡村振兴应与时俱进、借力而为,首先要加大地方支持力度,立足内蒙古当地中医农业特色资源,将中医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战略有机衔接,将中医农业特色产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平台载体和重要抓手。

其次,要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原则,支持选择内蒙古区域内基础好、规模大、有特色、比较优势显著的中医农业相关主导产业,打造一批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优势中医农业特色产业集群,抓紧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工作。

另外,要把“中医农业”植入“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填补有机农业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的短板,保障优质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及市场需求,有力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

同时,有专家建议,在内蒙古不同地方筹建一批《“中医农业地方名特优产品十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应从三个层面进行内容设计: 1、基本层面,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化农业生产实践; 2、中级层面,用中医思维和方法来协调农业生产思路,基于中医相生相克机理,利用生物群落之间交互作用提升农业系统功能); 3、高级层面,用“中医整体观”来提升农业生产布局及基于中医健康循环理论集成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

而“示范基地”建设需要达到一些基本条件:1、项目区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区域,选择当地“道地中草药”和优势“功能性农产品”;选目前在生产实践中表现好的“中医农业投入品”作为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和生长调节;2、生产提高免疫力的“食药同源”或“功能性农产品”,并形成当地优势“食药同源农产品”品牌;3、优化和延长产业链、形成效益好和结构合理的产业集群,建立“互联网”十各地(有关城市)“中医农业产品体验店”销售渠道;4、最终建成集林牧结合、高效种植、特色养殖、深度加工为一体,兼具创业创新、科普休闲、科技孵化等功能的"中医农业种养立体化生产示范基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按“中医农业”思维设计项目方案,该“示范基地”将实现三大目标:1、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2、生产食药同源、功能性农产品;3、恢复、提升道地中药材、中草药药性。

在实践中,示范基地可考虑对接“中医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该项目是城镇化与产业的结合方式,既为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创新模式,也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个性化的选择方案。

“中医农业强镇项目”在生活上是一个未来社区,围绕高端特色中医农业产业,小镇会聚集一批相关高端人才,并形成一个有生活、有生产、有生态、有特色文化内涵与精神的未来社区。小镇还会因"中医农业"产业、文化、生活的独特性,吸引旅游者的到来,将中医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链。

如此,业态之间互相融合,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产业生态新体系。

四、中医农业:实施“科技兴蒙”的战略选择

“中医农业”创新了农业科研和生产方式,为特色的农业科技体系创新提供了新的、巨大的科技研发空间。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强力出台了“科技兴蒙三十条”,“科技兴蒙”已成为支撑内蒙古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保障。

“科技兴蒙”战略,将支持内蒙古联合沿黄河省区启动实施“黄河流域内蒙古段生态综合保护”“内蒙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科技专项,联合开展“一湖两海”生态保护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大兴安岭森林碳汇、北方防沙带生态保护、退化草原修复等技术集成示范,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

农业专家表示,发展中医农业可以合理构建农业科技体系,有效促进农业碳达峰碳中和,对农业生态科技发挥巨大作用:中医农业投入品可以替代化学肥料等化石农业投入品,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中医农业养殖中使用的中草药饲料助剂可以改善动物健康和饲料消化率,控制肠道温室气体甲烷排放;中草药肥料助剂可以提高畜禽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率和效率,减少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排放;中草药土壤改良剂可以通过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平衡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团粒结构,从而大幅度提高土壤碳汇;中医农业生态方案可以明显增强作物光合作用,大幅度增加生物固碳能力。

中医农业通过科技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支持建立内蒙古农业科技园区与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合作联盟,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跨区域联合攻关,提升马铃薯、向日葵、玉米、牛羊等内蒙古特色农牧业产业技术水平,打造内蒙古地理标志农牧产品品牌。

目前,在生产实践中,“中医农业”已形成了效果较好的10种系列投入品。在市场开发方面,农业生产实验表明,利用中医农业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具有明确的产品品质区分度,中医农业农产品的概念更容易被消费者所采信,中医农业农产品具备“差异化”特点,有助于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中医农业”可以生产有利于占人口总数约70%的亚健康人群提高免疫力的“食药同源”或“功能性农产品”,在食药同源食品、保健食品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开发和应用方面将产生重要的应用价值,助力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

五、中医农业:打造国家级“农高区”的突破口

在内蒙古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方面,自治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提出要“坚持绿色兴农兴牧、科技兴农兴牧、质量兴农兴牧,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农牧业发展,下大气力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发展”。

内蒙古是中医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道地产区和重要产区之一,中药材产业是发展区域经济的优势特色生物产业。大力发展“中医农业”,对于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资源,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套平原地处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北端,夹在阴山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河套地区地处我国中北部,是中西部结合点,大陆性气候特点非常明显,冬季光照和热量资源丰富,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为发展农业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今年4月19日,巴彦淖尔通过5年努力,从全国17家创建园区中脱颖而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复,这是内蒙古经济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喜事。但内蒙古如何打好来之不易的好牌,在“农高区”建设中把好事办好,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科学规划实施。

下一步,内蒙古应当牢牢抓住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将“中医农业”作为“农高区”建设的突破口,围绕“高”字做大文章,通过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效建设,把以巴彦淖尔为代表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胜势。

(一)高点谋划

首先,各方面要“站位高、眼界宽、看得远”,把建设“农高区”提升到自治区层面定位认识,以创建国家农高区作为重要抓手,举全区之力,最大限度整合各种资源,将其打造成全国生态农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引领区、内蒙古生态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

“农高区”的建设应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中医农业为突破口,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围绕中医农业建设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和政策洼地,全力打造“河套农谷”,在天赋河套上形成“创新之谷、开放之谷、绿色之谷、智慧之谷、融合之谷”。

(二)高位推动

首先做好建设规划,加强规划引领。为加快推进农高区建设,需加强规划对农高区建设的调控和引领,根据农高区产业发展需求和农高区现状,尽快编制完成农高区空间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将中医农业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统筹推进,并举全区之力抓好创建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成立以高配级别领导为组长的农高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推动,从相关部门配备精干力量,抽调专门人员,形成自治区、市、区(县)三级抓创建的格局,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三)高效建设

以中医农业为重点的“农高区”高效建设工作首先要做好政策扶持,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做好要素保障,从自治区到地方均应当在财税手段、土地政策、管理政策、科技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给予最大优惠和倾斜,搭建农业创新政策集成平台、搭建农业科技要素融资平台、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研发队伍。

具体而言,应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充分发挥现有财政政策对科技投入、技术创新的引导示范效应,高效整合涉农涉牧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创新金融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并且探索强化基金引导,优化融资环境,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国家高新区支持政策,构建精准的新型农牧业补贴政策体系、金融信贷制度,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保险支持方式,支持农高区头部企业条件成熟后进入资本市场。

高效建设“农高区”,应当主动争取国家、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支持,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加优质、更加贴心、更加精细的服务。同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高层次人才区域合作交流机制,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完善农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深化高校与各地、科研院所、农业农村等部门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造就创新型企业家、专业人才队伍、农牧区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牧民。

“农高区”高效建设,还应当学习借鉴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模式,探索“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发展模式。

在运营管理方面,尝试构建“领导小组+建设发展中心+运营公司”的高效运营体系,制定出台农高区建设发展配套政策,设立人才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科技创新支撑、投融资保障、土地集约利用、品牌建设提升的长效运行机制。

“农高区”是内蒙古农业绿色大发展的“金娃娃”,全区应当紧紧依托“中医农业”这个战略抓手,不惜血本,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全力以赴创新建设。

来源:内蒙古新时代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厉建宇

———————

责编:孔之众

编审:郑 爽

轮值总编:韩雄亮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新媒体经济网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