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文昌华侨文化

文昌人在宋末元初就踏上异国谋生之路,至今已近千年的历史。现在海外的文昌华侨已达一百二十多万人,分布六十多个国家与地区。他们在异国他乡谋生与创业,以及生活的历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艰辛创业、厚报长恩、力涉政坛、报效桑梓、赤心报国等文化更是光芒四射,不仅照亮了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也温暖了家乡和祖国。

艰辛创业文化,是一种充满坚韧与毅力的文化,它代表着愿意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文昌人远走异国他乡寻求谋生与创业之路,这其中固然与国内战乱有一定关联,但更为重要的是文昌人外出谋生传统观念起到了巨大的催化作用。文昌民间流传的“四山锯锯,桥过在屋”的观念,就是其中之一,即男儿志在四方,敢于踏出家门,勇闯天涯。这还与文昌居民多为闽南迁移的后裔,受闽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关,具有以四海为家与开疆拓土的思想意识。因此,从宋末元初起,就陆续有不少文昌人迈出了去异国他乡谋生创业的步伐,尤其清末民国时期人数越来越多。父带子,兄带弟,亲人结伴成群,甚至有些村庄青壮年男儿几乎是倾巢而出,背井离乡,踏上异国他乡谋生与创业征程。其主要去向是东南亚国家,尤其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居多。时至今日,文昌华侨在泰国达50多万人、在马来西亚达35万人、在越南达15万人。

他们并不是认为异国谋生与创业比在家乡容易或轻松,而昰外出谋生与创业也许空间更宽、机会更多,又能锤炼出闯四方的胆魄,最终能成为生活強者。事实也证明,他们去海外谋生与创业并非一路顺风,历经崎岖与坎坷,背后隐藏着很多的艰辛与心酸。父母与妻儿含泪送行,有些荣耀回归家园;有些却没有音信,甚至父母与妻子等到老去都没再谋面。他们不仅要远渡重洋,面临路途的险阻,还要适应人生地不熟的环境,面对生活习惯的不同,以及工作环境的恶劣,障碍与困难重重。初到异国他乡的他们,只能从事既艰苦又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搬运、开凿挖矿、木材采伐与加工、金饰加工、垦荒种植,以及基建与酒店服务等劳作。尽管体力劳动异常艰苦,但他们始终展现出任劳任怨与坚韧不拔的精神,不忘初心,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天地。一旦完成原始资金积累,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以之长,另起炉灶,或是借钱,或与同乡联手合作创办经济实体或企业,拉开创业的序幕。如创办木材加工厂、金饰加工坊、稻谷加工厂、以及日用商品零售与批发等,从小型经济实体起步,奋力图强,逐步扩展其规模,以及延伸到多种行业,直至功成名就。譬如,文昌铺前人郑心平,1924年踏上泰国谋生之路,初到时在岳父的餐饮店里当一名伙计。他虽然有岳父这棵大树为其遮风挡雨,但是他并不就此止步,而是向岳父借300泰铢,在曼谷郊区开起一家小杂店,经营销售一些报刊杂志和日杂品,开启其独自创业的艰辛历程,并一路壮大与发展,终成为泰国知名企业家。始至今天,他虽然已故,但他的后代继承了其衣钵,不仅实现集团化经营,且涉及零售百货、酒店、地产、旅游、制造、餐饮等产业,现已成为泰国五大商业集团之一。如其类同的谋生与创业并取得成功的华侨宛若雨后春笋,比如陈修炳,陈庆春,符致炳,叶保山,符建轼,邓文珑,陈闻珊,符运锡等,就是成千上万事业有成者的杰出代表。他们所取得的骄人的成就,不仅体现了他们的聪明与智慧,更彰显了他们艰辛付出与不懈探索的精神,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

厚报长恩文化,主要是感激父母的恩德文化。文昌华侨在艰辛谋生与创业过程中,一直是以爱人之心做事,感恩之心做人,视父母之恩深似大海,无以为报。他们始终铭记父母与亲人的恩德,不仅尽其所能给予经济支持,还出资金为父母与亲人建造房子、购买耕田与家畜,以及创业与立业等。当年,建设房子对乡下的父母与亲人来说,可谓是“天大”的事,更谈不上建造好的房子了。故乡文昌又是强台风多发地,建造坚固的好房子更显得尤为重要,既能抗风,又能让父母与亲人住得安心,又免得强台风时牵挂父母与亲人的安危。因此,远离故乡的他们,把给父母与亲人建房子视为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父母最引以为自豪的事情。其不仅为父母与亲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园,且解决父母与亲人的后顾之忧。所以,在文昌乡村中常见到华侨给亲人建造的房子,不仅具有较强的抗风能力,且宽敞堂皇,不少还带有南洋风格的大院与房屋。如头苑符家大院,会文侯家大院等,都印证着当年他们炽热的报恩之心与孝心。但是,他们认为没在父母身边报恩与尽孝,总是冥冥之中感觉有缺陷与不足,所以他们一直对厚报长恩这种文化难于释怀。因此,他们费尽苦心,在故土上建起永久性的缅怀父母纪念亭,如在文昌公园的《郭母亭》,在抱罗的《冯母亭》等,以及各种各具特色的纪念父母的建筑物,以此来表达对父母深深的怀念与缅怀。这是文昌华侨独具一格的纪念父母文化,也是他们尽孝的一种特殊方式,更是一种优良品德。他们认为尽孝报恩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只有这样家庭才和睦与温馨,社会才文明与和谐。

力涉政坛文化,是一种涉足或深入参与政治领域的独特文化。他们的骨子里和血液中传承着闽南人善于经商的优良基因。同时,他们的思想中也蕴含着从政的意识。他们不少成功的企业家,甚至是国际著名企业家。为了提高文昌人,仍至华人在异国他乡的身份和地位,为了让文昌人身上的拼搏创新精神影响更多的华人后代和当地人。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慢慢开始步入政坛,尤其是在华侨较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等国,他们开始在政坛或军界崭露头角,随后这一文化逐渐蔓延至世界上其他国家。比如在泰国,竟然出现泰国第九任总理朴·沙拉信为家长的“总理家族”,其中长子篷·沙拉信1968年任泰国内阁总理。云茂修为家长的泰国“部长家族”,其中长子云逢本任过泰国预算局局长,三子云逢松曾任泰国银行副总裁,皆堪称政坛奇迹。还有蔡乌泰担任过泰国商业部部长、国会主席,以及黄闻波,林明利,桑滴·林通坤等在泰国政府中任要职。在新加坡,有第四任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以及曾任过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在老挝,凌绪光曾任过老挝外交部长、副总理,以及任过老挝卫生部部长云大仪博士等。在马来西亚,王茀明当选为马来西亚国会议长,曾出任过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副议长翁诗杰等。在柬埔寨,获和亚太地区论坛领袖“杰出人物”称号,柬埔寨首相洪森夫人,文昌人后裔文拉妮等。他们都是政治领域的精英人物,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尽职尽责地为民众谋福祉。他们展现出了华侨政治人物的雄心壮志和高风亮节的精神品质。

除此之外,文昌华侨中还涌现出了一批文化科技精英。如在美国的邢福钜航空工程专家,有军用高速飞涡轮内冷却系统,轴承方面的转动轴承,涡轮机气密封三项发明。林汉生历任美国加洲大学历史教授、美国太平洋研究所主任、《研究专刊》总编辑,发表中英论文30多篇。在新加坡的吴德耀,是新加坡著名学者与教育家,曾参与起草《世界人权宣言》,还有新加坡散文家莫河(黄昌虎),漫画与杂文家翁翼,诗人与学者詹尊权。马来西亚著名雕塑家李忆著,泰国著名诗人符绩忠等。他们凭借孜孜不倦、刻苦钻研、不断求索的精神,不仅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也成为了故乡人的骄傲与荣光。

报效桑梓文化,是一种无私奉献、回报家乡的文化。文昌华侨在海外谋生与创业的初衷非常朴素,只是为了自己与家人的温饱。然而,随着事业的成功,他们心中涌起了浓浓的乡情,认为为家乡繁荣贡献一份力量,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荣誉和骄傲。因此,文昌华侨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真金白银,支持家乡的学校、医院、公路与桥梁等公益事业的建设。其中,捐款建设学校尤为突出,为文昌教育事业作出卓越奉献。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文昌八成的学校均为华侨捐资所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捐资建设学校等公益事业更是热情满满。如现在的文昌华侨中学就是侨界人士1956年捐资创办的。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文昌华侨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回家乡捐资建设教育等公益事业。如邢李㷧2005、2006年间,捐资5000万元建设联东中学和文教中心小学。潘正洲先生2008年捐资1000万建设翁田文苑小学,陈文民先生捐资300万兴建文昌中学教学综合楼。田家炳先生捐资250万元扩建田家炳中学,邢诒喜先生投资500万元创办诒喜幼儿园等。文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几乎都有华侨的捐资。因此,文昌能有如今的优质教育硬件与环境,华侨作出了卓越的奉献。他们不图任何回报,只是出于浓浓的家乡情怀,自觉地报效故乡。他们的目的是创造越来越好的环境,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读好书,将来成为建设家乡或国家的栋梁之才。

此外,文昌华侨还热衷于回家乡投资创办企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他们的投资涉及农业、工业、房产、渔业,以及文化产业与酒店宾馆等行业,为文昌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激活了家乡经济的发展。此外,文昌华侨投资兴建的文城骑楼、铺前镇骑楼、会文镇骑楼,以及海口市骑楼等,是当年一道亮丽的楼房建设风景线,不仅有效地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建设,也让人感受到了南洋风格建筑的独特魅力。现在,这些骑楼中有不少已成为海南各级政府的保护文物,并成为海南建设自贸港吸引众人目光的亮点。

赤心报国文化,是一种以赤诚之心报效祖国的伟大文化。文昌华侨思想开明、积极进步,对清末的衰落与无能,以及民国初期的混乱纷争与民不聊生,深感痛心疾首。在祖国面临劫难之际,他们怀着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国家大事为已任,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救亡图存的行列之中。许多华侨仁人志士纷纷回国,积极捐献资金与物资,支援救国运动。例如,泰国华侨云茂修,卖掉家中产业,支持中孙山辛亥革命,受到孙中山的赞扬。泰国华侨林文英是海南参加辛亥革命第一人,追随孙中山宣传爱国想,揭露袁世凯复辟帝制阴谋,于1914年被反动派杀害。马来西亚华侨郭巨川、郭镜川兄弟不仅协助孙中山出资进行反清宣传,还慷慨捐赠巨款援助革命行动。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文昌华侨的表现更是可歌可泣。成千上万华侨捐赠巨款和大量物资,支持抗日救国与觧放战争。同时,大批青年与工人克服重重困难,踏上回国征途,奋勇奔赴前线参与战斗,或在后方进行宣传与组织工作,支援前线。在抗日期间,闻名于世的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共有八百多名海南机工参加,其中文昌华侨机工达二百多人,不分昼夜,穿梭在崎岖的滇缅公路上,并常遭敌人的空炸与围追堵截,冒着生命的危险,抢运抗战物资回国,支援国内抗日。有些机工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如符气簪殉国时方29岁。此外,琼侨为了抗战,成立联合会回乡服务团,如香港团、星洲团、越南团等,共计二百四十多人参加,其中文昌华侨志士达131名。其三个团的团长都是文昌人,尤其越南团符克团长,他不仅活跃在琼崖城乡,且组织各种抗日团体参加抗日救亡斗争,1940年8月不幸被敌人杀害,为国捐躯时仅26岁。他们前仆后继,血浴奋战,英勇抵抗。如1955年授予开国少将的符确坚,参加过长征的谢飞与云广英,以及钟怀琼,韩托夫,韩烽,云昌万,唐民,何良等,都是文昌华侨的杰出代表。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文昌华侨都表现出坚贞不屈的精神,他们血染沙场,为国捐躯。如皖南事变就有不少文昌华侨不幸遇难。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从界世各地回国参战的文昌华侨达数千人,他们舍生取义,洒热血,抛首颅,视死如归。如符克,潘藻江等人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英勇就义。他们以赤子之心,矢志报国,用铁血铸就英魂,用丹心谱写华章。

文昌华侨文化,其实不仅在海外发扬光大,而且早已从海外传回到了家乡,并且融合到了海南岛上文昌人生活方方面面,让海内外的文昌人拥有了共同的精神内核。这些珍贵的文化传承,正在海南自贸港建设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们既照亮文昌人的内心,也引领着海南人前行的步伐,相信海南自贸港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作者简介:符永涛,海南文昌人,中国民族史研究会会员,职业编辑,曾在《人民日报》、《海南日报》等报刊发表几十篇文章,其中《如何开发海南旅游饮食文化》在巜海南日报》发表并获得征文比赛一等奖。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