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牛根生,眼下的马云——商业偶像的两种命运!

一匹“瘦马”,一头“老牛”,私下里的马云与牛根生,是那种视为知己的朋友。蒙牛当初“强壮中国人”时,“每天一杯奶,长高两公分”的马云成为蒙牛最好的广告,即使当牛根生声誉大跌、企业遭遇外资收购危机时,马云也没有袖手旁观。而牛根生“财聚人聚,财散人散”的管理哲学,也深深影响了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

眼下的马云风光占尽,相比之下,那个曾经“跑出火箭速度”的老牛则显得沉寂。不过,马云偶像式的待遇,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前,老牛同样享受过。甚至,超过如今的马云。“小胜凭智,大胜靠德”,这是老牛当年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而如今,马云挂在嘴边的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两句话,分出了两位偶像的不同命运。

中国人需要偶像,也善于制造偶像。无论是当初的牛根生还是眼下的马云,无论他们乐意与否,都在获得巨大商业成功后被推上“神坛”。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在竞相效仿中风靡一时。随着“蒙牛奇迹”的扩散,“大胜靠德”的牛根生树立起他在公众眼里“德商”“善人”的形象。但正是这个形象,在中国乳业“三聚氰胺”事件集体爆发时,让老牛在一夜间遭到万众唾弃。客观地说,与其他企业相比,蒙牛“三聚氰胺”产品占比很小,但偶像就是用来呕吐的宿命,还是落在了老牛头上。

与老牛不同,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就是一种纯粹的商业追求。无论是解决就业还是做公益,马云从来不会将自己推上道德的高堂。在他看来,慈善是因为好玩儿,就业是水到渠成。因此,无论是支付宝引发的信义质疑还是商标战、假货等事件,他都可以在商业范畴中轻松化解。既能够心灵鸡汤,也能够舌战群雄,这就是马云。

退出江湖的老牛,如今只干一件事——慈善。但是,相比褚时健二次出山后所受到的敬仰,捐出全部身家的牛根生,似乎还没有得到社会应该回应的热情。也许,功过是非,只能留待将来评说。但是,对中国企业家群体来说,如何把握个人形象与企业命运之间的距离,也是一门学问。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