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历时两年,重点区域的范围由最初的三区六群扩展到三区十群,《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十二五”规划》(原名)昨天正式出台。“考虑到《规划》中还有其他措施,所以去掉了联防联控4个字。”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解释,但联防联控是《规划》的亮点,贯穿始终。
由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制定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规划,针对二氧化硫、PM10、PM2.5等多项污染物实施综合控制,首提将联防联控与属地管理相结合,推进区域各城市间的联防联控。
针对公众最关心的PM2.5,《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各区域的治理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PM2.5年均浓度下降5%,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的要求更高,要求年均浓度下降6%。
■目标
北京PM2.5控制目标最高
重点区域共13个,“三区”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十群”即辽宁中部、山东、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海峡西岸、山西中北部、陕西关中、甘宁、新疆乌鲁木齐城市群,涉及19个省(区、市),117个地级以上城市,规划面积132.56万平方公里。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这些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到2015年,重点区域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0%、10%、7%、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三个区域的PM2.5因复合型污染更为严重,要求到2015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6%。
在19省(区、市)的PM2.5的控制目标中,北京目标最高。以2010年为基数,到2015年各地PM2.5年均下降的比例,北京达15%,而其余地区控制目标均未达到两位数。
“这应是北京的主动为之,北京的大气污染压力大、决心也大,所以今年年初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中,提出下降15%的目标,并进一步提出2020年相较2010年下降30%,2030年空气质量达标的目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表示。
■举措
三措施严卡高污染项目上马
“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中国环境质量的最终改善,还是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结构转变不过来,大气环境质量不会有根本改善。”赵华林说,因此《规划》特别重视产业结构问题。
对于火电、钢铁、水泥、石化等行业高污染项目,在三区十群中将受到严格限制。赵华林介绍,首先,环保部门会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评前置条件,必须在排放量总量控制前提下,才能够审批项目;其次,实现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能源可以增加,但燃煤总量不能增加,可以增加清洁能源;此外,新建项目实行区域内“现役源倍量削减替代”。“也就是说,你要上新项目的前提,是新项目每排放1吨污染物,老项目须减少2吨污染物排放才允许上新项目。”赵华林说,这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区域,如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上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要同时满足这三个前提条件就不太可能。这些举措必将有助于结构调整,有助于转变生产方式。
“十二五”期间,重点区域还将实施二氧化硫治理、氮氧化物治理、黄标车淘汰等8类重点工程项目,投资需求约3500亿元。
■亮点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贯穿始终
“本《规划》实际就是联防联控的规划,但考虑到《规划》还有其他措施,所以去掉了‘联防联控’四个字,但这个《规划》贯穿始终的,或者说亮点,就是联防联控。”
赵华林说,中国发展到今天,按行政区控制大气污染的效果已经不明显。过去东城区冒烟,把东城区烟囱管住,东城区就好了;西城区冒烟,把西城区烟囱管住,西城区就好了。PM2.5不行,PM2.5属复合型污染,是流动的,不仅北京自己要管好,周边也得一起治理,北京空气质量才能好。具体而言,区域联防联控就是在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新机制,实现区域的“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和统一协调”的五个统一。
为推动各省(区、市)迅速有效的“联动”,《规划》提出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会议制度、重大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区域大气污染预警应急机制等五项创新机制。在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甘宁等跨省区域,成立由环保部牵头、区域内各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其他的城市群成立由主管的省级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
■保障
各城市要制定“达标规划”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我认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就是建设美丽中国最直接的措施。大家想想,美丽中国,最直接的或者说最明显的就是大气的美丽、美丽的天空,否则其他都美丽了,大气不美丽,你看不着啊。”赵华林说,“美丽的天空是美丽中国的基础,所以我们削减PM2.5,提高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大气透明度,让大家看着蓝蓝的天,就更加感受祖国的美好。”
为实现《规划》中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环保部将开展“城市达标管理”。据了解,在三区十群19个省(区、市)11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82%的城市不能达到新国标的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达标)。对于这些不达标的城市,《规划》要求,各城市要根据超标程度,提出分期分批限期达标的要求。
“要明确,什么时间,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达标。”赵华林表示,以指标中最难的一项PM2.5为例,环保部门划了几条线。PM2.5年均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10%,在这个规划期间(2015年底前)就得达标了。超过10%-30%,可能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标;超过30%以上的,要用15年到20年的时间。
此外,达标规划还要在国务院、环保部或者省里备案。“不能说一推50年以后了。”赵华林表示,对于没有达标的城市,可以授权其采用更严格的物质治理措施,使其按期实现达标。根据此前北京市政府通过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北京的PM2.5将在2030年实现达标。
■对话·北京市环保局大气处处长于建华
北京会把自己工作做得靠前
记者:《规划》中提出的京津冀地区PM10和PM2.5的削减目标分别是10%和6%,而北京PM10和PM2.5的削减目标均为15%,为什么北京的目标定得如此高?
于建华:北京的削减目标为15%,是依据此前北京制定的《北京市2012-2020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方案》,15%的目标在这个《方案》中就提出了。国家制定《规划》时,已经有北京《方案》作为参考,而其他的省(区、市)并没有定自己的目标,所以,国家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就直接引用北京的目标了,而其他省(区、市)在当地政府没有出目标的时候,环保部就通过综合测算,按照相对平缓的速度来推进,因此没有北京的目标高。
记者:这个指标对北京来讲,怎么定的?
于建华:这是经过综合考量的,同时为实现目标北京也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比如率先提出了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计划,到2015年把全市燃煤总量控制在1500万吨以下;率先实施国五油品标准;5年内植树100万亩,增加环境容量等。
记者:在京津冀区域联防联控中,北京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否会牵头制定一些规划?
于建华:“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针对的不仅是京津冀地区,而是涵盖了三区十群。我想《规划》有两个意思,一是各个省(区、市)必须落实好加大大气污染防治的工作,第二,在国家层面,做好联防联控协调工作。对于北京来说,它可以自己把工作做得靠前,加大一些力度,但是牵头还不太好牵,因为毕竟是一个地方政府,有一些经验大家可以相互借鉴,但是作为协调机制,联防联控机制还是国家或者环保部来牵头做。
记者:按照新国标,这些重点区域中有82%的重点区域可能不达标,北京也在其中。根据《规划》要求,各省(区、市)要制定达标规划,北京是否已经着手?
于建华:关于这个,应该是一个更长尺度的规划,比我们之前的8年规划要长,而且目前环保部还没有明确安排,所以,将来有新的通知和要求时,我们会积极地去做。
■新闻背景
重点区域城市八成难达新国标
“三区十群”为我国经济较发达、人口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代表性区域。它们占据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产生了71%的经济总量,消耗了全国52%的煤炭,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51%的氮氧化物、42%的烟粉尘和50%的挥发性有机物,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9-3.6倍。在这些重点区域里,有82%的城市达不到新国标的要求。
近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100天以上,个别城市甚至超过200天。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受大气环流及大气化学的双重作用,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研究数据显示,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40%,氮氧化物为12%-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26%,区域内城市大气污
染积累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气一般在一天内先后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