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西安浐灞生态区正用坚实的脚步,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迈步走向生态、开放、和谐、发展的春天。
远古时代,为了让炎黄子孙远离洪流袭扰,大禹奔行黄河两岸,治水终成,书写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今天,置身西安浐灞生态区的清风绿水、鸟语花香之中,亦能强烈感受到这种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发扬。
从2004年成立以来,短短八年多时间,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导向”, 一改河流污染、垃圾成山、沙坑遍地的荒凉景象,一座“大水大绿”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崛起。
生态短板 变身“大水大绿”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东,因“长安八水”中著名的浐河、灞河交汇于此而得名。历史上,浐灞风光旖旎、人文荟萃,素有“浐灞之间,三辅圣地”的美誉。然而到了近代,由于长期无序发展和人为破坏,浐、灞河两岸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盲区,成了城市发展的“生态短板”。
浐灞生态区成立后,提出了“河流治理推动区域发展,新区发展支撑生态建设”的开发建设思路,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先后实施了桃花潭景观工程、雁鸣湖湿地工程、浐灞河碧水工程、广运潭生态工程、灞河入渭处国家级湿地公园工程等一系列重大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将因非法采沙形成的沙坑进行改造,引入灞河活水,形成自然的湖泊;通过植物净化、湿地修复,给下游带来优质的水源,形成了河流的“人工肾”……
经过八年多的努力,浐灞生态区已累计修复湿地1.7万亩,建成林地2.9万亩,修建生态堤防36公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河流水质由劣五类恢复到地表三类,负氧离子含量达到2000到6700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清新空气1000单位的标准;鸟的种类也由过去的6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近200种,东方白鹳、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已经成为这里的常住“居民”。
浐灞生态区已由过去的生态重灾区变为西安重要的生态补偿区,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首个国家级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域、首个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2011年9月,作为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会址所在地的浐灞生态区荣获联合国“全球城市最佳绿色变更经典案例奖”。
五个坚持 实现“绿色崛起”
作为“八水绕西安”八水中的两条主要河流和西安重要的城市水源地,以及西安乃至陕西重要的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补偿区,浐灞生态区目前已开始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即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为西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样本。
一个曾经遭受严重污染的生态重灾区,如何在8年时间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坚持科学理念创新发展,生态品牌凸显。自2004年9月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人居和谐”,明确“都市型生态区、生态化商务城”的目标和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推进河流治理和生态重建,快速推动重点项目的建设步伐,区内的生态灾害得到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发展空间有效拓宽,城市功能品位显著提升,实现社会和经济双赢的目标。
坚持系统规划刚性执行,生态优势渐显。大力推进河流治理、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浐灞生态区实施了水系统整治与修复、污染治理与污水回用、湿地保护与修复、生态景观建设与生物工程、雨水利用试点建设和生态监测系统工程。注重对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绝对优势的生态用地比例确保实现城市生态功能,以大面积连片的林地、湿地建设确保充分发挥生态功能,形成“大开大合、大疏大密、水绿相间、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环境。
坚持以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区域产业发展,生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浐灞生态区也做到了经济与生态的同步发展。重点发展了金融、商贸、旅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节能减排。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成功举办,欧亚经济论坛的国际影响持续扩大,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初具规模,浐灞生态区与西安市支柱产业之间的循环和连接不断强化,形成错位发展。现代服务产业的聚集,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坚持走国际化路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加速。近年来,浐灞生态区打造了欧亚经济论坛、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一批国际化品牌。尤其是2011西安世园会,是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国际性活动,更带动了全市乃至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西安市GDP高达6个百分点。
坚持打造一支国际化团队,专业化管理水平获得国际机构认可。浐灞生态区以建设“国际化、专业化、现代化”的一流机关和“务实创新、高效负责、文明诚信”的团队为目标,推行 ISO9000质量管理和 IPMP 国际项目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高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一支专业强、素质高的国际化管理团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