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木和三角梅指向的群山深处,有个古老山村,叫古宅村。
古宅村位于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新圩镇,厦门的东北边陲,与泉州的交界。村东山中古木参天,浓荫蔽日。村南凤钟丹岩山,怪石嶙峋,形似火焰。村西远处一座宝塔,傍晚霞光四射,使村子笼罩在祥光瑞霭之中。村北水库碧波涟漪,清澈见底。村内一马平川,黄土莽莽。村庄东南西北中的位置及景观分别象征对应着中国木火金水土五行地貌以及青赤白黑黄五色。
据村中《黄氏族谱》记载,古宅形成于唐末宋初,原名辜宅。闽南话“辜”与“古”谐音,故由此得名。明朝黄氏进驻后,子孙繁衍,人丁兴旺,村中现有1000多户,3800多人。
散落在村落的,是一排排红砖白石、飞檐翘角的闽南古厝。在闽南语中,“厝”是房屋的意思。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混砌,石块作点,砖缝作线,点线组合,构成整体上的韵律。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的花样墙面避免了单调。卷浪形、回转式的装饰条线更给人以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冲淡了石砖的硬度和冷峻。
古宅村最有名的古厝当属大夫第。这是一座充满闽南特色的建筑,背山面水,占地千余平方米。据大夫第后人黄添福老人介绍,大厝建于清末,是其先曾祖父在越南经商发财后回乡所建。门楣上的镶金行书字体“大夫第”,虽经岁月侵蚀仍流金溢彩。大厝通往外界的所有门上均设机关,天井覆盖铁丝网,网上挂满铜铃,一旦盗贼入侵则铃声大作。遥想昔日门庭荣耀——车水马龙,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其欢几何?丝丝缕缕,思古幽情不禁油然而生。
天清气爽,微风醉人,穿梭于古宅巷道,忽然冠如华盖般的龙眼树下传来——“昆山白璧本无瑕,一染烟熏路径差……”走近一看,几个人围坐一起,听黄和梧老人讲家训,意为昆山白玉本来没有瑕疵,不慎染上烟熏便留下污浊,以告诫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
村人说,古宅村自古崇尚文风,人才辈出,正如南谷书轩上的对联“南山雾重藏文豹,谷水波腾起卧龙”,黄氏祖庙上还悬挂着刻有明经、文魁、武举的牌匾。村人时常以龙潭涧清水,酌安溪铁观音,邀三五好友,品读家训,找寻文化的根脉。
“其实,要说古宅村的文化,得从‘古宅十八弯’说起。”村长骄傲地说。视线沿着村长所指方向望去,只见村后一条小路蜿蜒盘旋而上。沿途茂林修竹,山陡岭峻,瑞霭弥山,远近山峰,时隐时现,如入仙境。
走到“古宅十八弯”山脚下,但见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石碑一方,高0.35米,宽0.38米,记载了“ 古宅十八弯”的“身世”:南宋景定年间僧人和郑公为方便往来旅人募资修建。现在“古宅十八弯”宽80厘米,长800余米,有十八个回头弯,以不规则的卵石、块石铺成,逢陡坡砌石登阶。
古时交通工具落后,考生汇集古宅,在村中客栈过夜,养足精神隔天爬山赶路。从此,“古宅十八弯”成为科举赶考的“终南捷径”,印满了宋元明清科举名人的足迹。这里曾走出丞相苏颂、兵部侍郎吴燧、大理寺丞石赓、琼州太守黄万顷……
思绪飘到千百年前,一阵歌声又把我们拉回来。几个孩子从山上蹦蹦跳跳地走下来。村长说,这是古宅小学的学生,他们唱的《草蜢弄鸡公》,是流传于闽南及台湾地区的童谣,描绘的是草蜢与公鸡相互逗弄的画面。2012年,古宅小学器乐队的22个孩子进京用竖笛表演《草蜢弄鸡公》,获得“2012年全国十二届校园春晚”大赛金奖。
“古宅十八弯”连接山麓到山巅,更连接千百年的文化血脉。走在不规则的石板和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的,千百年前,是挑着书箱,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文人骚客;千百年后的今天,是朝气蓬勃、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
惜别古宅村,蓦然回首,她安然恬静。千载变幻、沧海桑田,但她始终默默地坚守着。
小贴士
怎么去 从厦门市区出发经翔安隧道、G324、X404、Y666,再经新圩北路到达古宅村。
吃什么 新圩豆干、古宅大蒜、地瓜粉圆、新圩狮头鹅肉。
玩什么 走古道十八弯、在古宅大峡谷野营、赏古宅水库。本报记者 朱玥颖 蒋升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