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高秋燕
36年前(1987年),我是一名大三的学生,英语专业,但遗憾的是,那个时候我所在的榆林学院还没有外教,因此学习了三年专业英语的我就想要找机会跟真正的外国人对话练练英语。
第一次相见:这个外国人不像是“特务”
5月的一天,当我的好朋友张青(原榆林宾馆服务员)告诉我,榆林宾馆里住了个外国人,让我过去来练习英语。我俩见面后,她说,这个老外你稍微注意点儿,公安局的人说他的身份有点问题。怎么这么不巧呢?这是我在榆林好不容易见到的第一个外国人,怎么会是这样呢?不管三七二十一,练练口语再说。心想我一个学生,反正我也不知道什么“情报”。
记得当我走进房间时,威廉正在写东西,他说他在写一本关于长城的书,要让全世界喜欢长城的人看到它就能了解长城,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威廉还拿出来一张很大的仅有上半幅的中国地图指给我看,告诉我他是哪一天走到哪个地方的,并且遗憾的告诉我警察曝光了他的胶卷并没收了他的相机。
林赛书房的墙上挂满了长城有关的影像
其实,当我用英语跟他交流时,我已经从心底里开始佩服他,甚至敬慕他了。在我心里,他是一个真正喜欢中国和中国长城的人。我怎么看他都不像是一个”特务“。但我又不能对他流露什么,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您放心,警察可能是误解您了,等他们搞清楚您的目的后,他们会归还您相机和胶卷的,他们会让您进行伟大的行程的。
在对话中,我故意用了“误解”和“伟大”两个词,我是心底里开始同情他了,不愿意看到他这样一个有坚韧不拔意志的人在榆林受到这样的待遇。我还问他对榆林这个城市,对镇北台怎么看,他遗憾地摊开双手、耸耸肩,说他什么也没看见,警察不让他走出宾馆的院子。
说起镇北台时,他的眼里流露出一种渴盼,就像是经过沙漠长途跋涉的人看到前面的绿洲一样。他历经磨难,从嘉峪关出发一路向东走了两个月,已经到了榆林却看不到3公里外的镇北台,可想而知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我离开他的房间时,正好在走廊里碰见了两个服务员,她们问我,“那个特务是不是在写检查”。我说,他不是”特务”,他是一个喜欢长城的外国人。
第二次相见:《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帮了大忙
大学毕业后,我在榆林工业学校任英语教师,并兼学校的团委书记。《中国青年报》是我每天必读的报纸。1998年5月的一天,我读到一篇图片新闻,大概就100多字,报道了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外国人在北京长城上捡垃圾,并说这个活动是由一个英国人发起,他十一年前曾徒步考察过中国的万里长城。
读到这则新闻时,我的第一个感觉是这个外国人对长城的感情一定很深;第二个感觉是他真的不容易,这么大规模的活动组织起来够累的;第三个感觉是这个人会不会就是若干年前,我曾在榆林遇见过的那个人。仔细一算时间,恰好是十一年前的事。
难道真的是他?我想,迄今为止,全世界徒步考察长城的没几个人,外国人更没几个,1987年考察的更不会再有第二个。于是我提笔就写了一封信,当然,我没有威廉的地址,信只能寄给当时报道这则新闻的《中国青年报》记者程铁良。信的内容如下——
程铁良先生:
您好!我是《中国青年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前段时间在贵报一角看到了由您拍摄的一张照片,是关于4月18日115名志愿者到北京金山岭长城路段上捡垃圾的照片新闻,并介绍了此项活动的倡导者是威廉.林赛。正是这张照片唤起了我久远的回忆......
那是一九八七年,大约是夏季的一天,当时正读大学三年级的我,接到本地宾馆服务员(我初中的女同学)的电话,告诉我榆林宾馆有一位外宾,问我能否和他进行英语会话。急匆匆地,我骑车赶到了宾馆,见到了那位外宾。在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是英国人,是一名研究地理方面的专家,由于自小就热爱东方文化,于是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亲自徒步走完中国的万里长城。于是在八七年的某一天,他从嘉峪关出发了,开始实现他心中最伟大的计划。顶着烈日,冒着风沙,他走过了酒泉、张掖、武威、中卫、吴忠、盐池、定边、靖边、横山等地,不巧的是,可能是手续不太齐全的缘故,被横山县(属榆林地区)的公安局以某种理由带到了榆林宾馆。当初我在宾馆去见他只是因为想要练习英语口语,可当我听完他的叙述以后,我真正的被一种精神所感动,那是一种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精神,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于自己祖国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自己又做了一些什么呢?与一名外国人相比,竟有如此大的距离,我确实感到汗颜。一个泱泱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又有几个人能忘我地去一步步地探求长城的奥秘呢?由此我才渐渐明白了为什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道理。当我问起他沿途的感受、以及所搜集的资料和照片时,他无不感慨地告诉我:东西全被他们(指警察)带走了。他身边除了一张他全家人的合影外(记得有父母、哥、嫂、弟、妹以及小外甥和小侄子们十多个人在他们家院内草坪上的照片,而他本人没在照片内,他正是这张照片的摄影者),再仅有的资料就是半张中国地图(这是一张挺大的,只有中国北方的西北、华北、东北一带)。我的心灵又一次被震撼了,正是这半张看起来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地图,激起了我对自己祖国的深深热爱,同时我也表达了对他当时所处境况的同情,记得我是这样说的:先生,您别着急,这些可能是误会,当警察把事情搞清楚后,一定会还给你照片、相机、资料的!他们一定会让您继续您伟大的旅程的。如果我能帮忙的话,我一定会帮你的。看到先生非常感激的眼神,我真有些惭愧,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当时地方上的警察,因为在他住在宾馆的几天里,竟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过一句话,包括公安部门和旅店方面,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大家都不会说英语;而正是因为我当时还能说些英语,能与先生交流,他便把我当作了当时唯一能理解他的亲人。返回学校,我便把大体的情况以及我对于那位先生所处的境况的同情向系主任做了汇报,系主任说第二天他会去当地的公安处问问情况以帮助他摆脱窘境。可当第二天我再赶去宾馆见先生时,服务员告诉我,他被带去西安了......
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后便当上了教师,并经常给我的学生们讲起那位“大个子的英国人”、“热爱中国长城的英国人”。时光已经过去了十一年,今天的榆林以绝非当初,是一个政策开放、能源富集的地区,经常有不同国籍的外宾来此旅游、观光、考察、洽谈、合作。在对于古老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榆林人民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前不久,就有几个县市的个体经营者为了保护长城,自己捐资修复长城,并成立了长城协会。
程先生,写到这里,我想你也一定明白了我今天给你写信的目的了。冥冥中,我感到,你在照片新闻里所说的威廉.林赛,就是十一年前,我在榆林宾馆见到的那位英国朋友。可惜的是,过了这么些年,他的姓名,我已记得不太清楚,但那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是无法磨灭的,给我的启示也是无穷无尽的。
因此在这里恳请您的帮忙,如能与先生联系,确证一下他是否当年在陕西榆林地区考察时遇到过麻烦,如果真的是他,我愿意邀请他再次来榆林考察长城(因为榆林有西北地区最大的明长城烽火台——镇北台)。万一您所写的这位先生不是我见到的那位先生,那么也请您转告他,欢迎先生来榆林考察长城,我愿做他的导游。
程先生,但愿以上这封信能为你提供些关于“新闻背后的追踪”方面的材料,因为这也许就是一个“中国长城故事”的故事。同时,也希望程先生有机会来榆林,到时我一定陪您和威廉.林赛再登长城,共同讲述关于长城的一个又一个故事。
程先生,希望您在百忙中回个信。
祝
夏安!
读者:高秋燕
98年5月25日
时隔9年后的2007年,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展览的开幕式上,我与1998年在《中国青年报》报道威廉捡垃圾新闻的记者程铁良第一次见面
信寄出大约一个礼拜后,我就接到了威廉的妻子——吴琪的电话,她告诉我,记者程铁良已经把信转给了他们。从此以后我们就经常联系,起初是写信,后来是电话。近两年我们多是QQ、E-mail、微信联系了。
记得当时吴琪在电话中了解了我的家庭、工作情况后,就问我什么时间去北京,威廉说一定要见见我,我是他记忆中的“榆林好人”。后来我了解到他的意思是我是当年在榆林最能理解他的人,也是不怀疑他的身份的人。
几个月以后,我应榆林一个剪纸机构的邀请,去北京展览馆参加“首届中国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当时我们是陕北地区唯一的一家参展单位,我的主要工作就是讲解和翻译,因为这次参展和表演的国际机构很多。
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我就事先约威廉先生来我们的展位见面。那天,威廉是一个人过来的,直到看到他本人,我头脑里那个十一年前模糊的影像又清晰了。是的,他还是那么高的个子,还是那么标准的英国英语。只是他的汉语好多了,我们既可以用英语交流,也可以用汉语交流。不像当年在榆林时,他只会说几个词。
第二天,应威廉一家的邀请,我们一家三口及我妹妹一行四人到他家作客。一进他家,我目力所及看到的除了书,还是书,再就是每面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长城照片,有好多都是威廉自己拍摄的。
当时,我家孩子杨盾大他家孩子杰米1岁。杰米一个劲儿的叫哥哥,我们大人在谈话,他们俩客厅一阵、卧室一阵、卫生间一阵也玩得很痛快。
1998年8月,时隔11年后,曾经在榆林有过过一面之缘的高秋燕(左)在威廉林赛(右)北京的家里见面
吴琪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然后,我们就开始聊威廉离开榆林之后以及他创办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情况;我告诉他们榆林的变化,榆林已经开放了。诚意邀请他再来榆林走那段唯一没有徒步考察的长城,补缺他的遗憾。
我记得当时我们用英语聊,遇到我听不太明白的地方,吴琪又给我翻译。聊了大约两个多小时之后,威廉送我一本他的书《Alone on the Great Wall》(独步长城),并在扉页上签下他的汉语名字:洋红军。
林赛近些年北京家里的书房
这下我又好奇了,吴琪告诉我,1998年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时,威廉曾经独步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路线走过一次长征路,当时多家媒体对此作过报道,其中一位记者写过题为“中国有位洋红军”的文章,他从此就喜欢上了这个绰号。
当时我就说,你走完长征路到了延安,离榆林很近,1998年完全可以来榆林的呀!他说,我怕,我怕榆林,榆林有全世界最厉害的警察。看来,他也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走时,除了送我们若干长城明信片外,他还又拿出一本书,并签上了字,让我有机会把书转送给当年榆林的那位公安干警。
榆林镇北台:威廉一直挂念的地方
当我回到榆林,专程到当时的地区公安处,把书交给周警官时,他很惊诧,一位老外怎么会记得他呢?于是我就拨通了威廉当时在中国日报社上班时的办公电话。周警官大声说:“威廉,欢迎你再来榆林,榆林已经开放了。”
后来威廉说,高秋燕再怎么欢迎我去榆林,我也不敢去。看来民间的声音和官方的声音,对一个外国人来说,尤其是对一个在榆林上过黑名单的人来说,确实是不一样的。威廉说周警官的那个电话就好像给他的心里打开了一扇窗。后来在给北大、清华、人大以及一些驻北京的外国机构进行长城专题讲座,当然也包括一些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时,威廉经常讲到这个来自榆林公安的电话对一个外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威廉认为:榆林人很认真也很友好
2005年以后,威廉多次来到榆林寻访长城遗迹,我便成了他榆林业务的联系人,他在榆林的行程、车辆、接待、讲座、会见等事项,我也会尽个人所能安排妥当。后来,我给他介绍了榆林的长城专家康兰瑛、李生成,还有当时文化文物局的李博、文联的徐亚平与张泊、镇北台文管所的徐茂茂、长城协会的段云飞、榆林日报社的解永刚、张晋国、市文化馆的薛志章以及民营企业家党世赢等一些榆林朋友。
记得2005年4月的一天,威廉先生第二次来到榆林,我带车去神木北站接他(当时榆林不通火车),并在车站拉起了一条横幅“威廉·林赛——榆林人民的好朋友”。他见到条幅后很高兴,回过头专门拍下了照片,并自言自语地说:“榆林,我又来了!”第二天,他迫不急待地登上了镇北台。我和他开玩笑说,你一个外国人18年才登上了镇北台,要么是镇北台太高,要么是你的登顶速度全世界最慢 。
2005年4月,时隔十八年后威廉林赛终于登上了镇北台,高秋燕是他的导游
在榆林,我专门安排他在我的母校-----榆林学院进行了一次长城主题讲座,这个讲座吸引了很多的老师和同学,当时楼道和地面都挤满了人。当天晚上我安排他和“全世界最厉害的警察”周警官见面,这个18年后的约会,非常具有戏剧性。我和现场的央视编导王宝山故意问他恨不恨周警官。他说:“当时(1987年)我对你的严厉很不理解,现在我明白了,我有我的梦想,你有你的制度,我的梦想不符合你的制度。好在后来有高秋燕这个热心人在11年后的1998年又一次联系上我,并且创造机会让我在18 年后再一次与榆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高秋燕很认真,她帮我找到了1987年我在定边遇到的警察姬文强,还有郝滩林场的场长冯敬海,老冯曾经给我吃了一顿饭,我很难忘,是一大碗有汤有水的鸡蛋(我们称为荷包蛋),大概是9个,当时我饿极了。我在老冯那里的炕上睡了一晚,第二天他用毛笔给我写了八个字“英国贵宾 游览长城”,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中国的毛笔书法,原稿我现在仍保留着,并印在我出版的第一本书上。后来高秋燕还帮我找到了当年在横山福利院的胡俊山,他很热情,后来来北京还给我带来了我最喜欢的大红枣。”
威廉长城主题讲座
特别是2007年威廉林赛以别样的方式纪念他自己徒步考察中国长城20周年,再一次走进榆林,这次他的收获超出预期。榆林世纪广场举办了一次《万里长城·百年回望》长城主题摄影展,他和榆林的小朋友们一起在广场上画长城、画镇北台,最后一份大礼是——榆林市授予他“榆林荣誉市民”称号。威廉林赛的妻子吴琪在现场讲到 :“从‘特务’到‘荣誉市民’,威廉走了20年,这次来榆林有警察的车给我们寻访长城带路,并且还在神木县公安局与周警官在办公室相聚,在高秋燕家吃她亲手做的大烩菜,还有在神木高家堡寻访长城遗迹,在榆林宾馆品尝美食的同时还享受到了《榆林小曲》的视听盛宴。另外,高秋燕还带我们全家到榆林老街去游玩,我们看到了榆林六楼骑街的圣景……”所有活动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吴琪说他们一家在榆林感受到了贵宾般的待遇。
2007年7月5日,威廉第三次来到高家堡古镇,高秋燕(右一)和榆林的朋友们
2007年7月4日,威廉林赛为纪念徒步考察20周年从山海关出发到嘉峪关,到达府谷黄河大桥时受到榆林人民的热烈欢迎
中国长城:威廉倾注一生心血的事业
后来我几次受他们一家的邀请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国子监举办的《万里长城百年回望》、《俩个威廉的长城》展览以及威廉的《我的长城生活》新书发布会,每次我的到场,威廉和吴琪都向媒体和英国的朋友介绍,我是来自陕西榆林的高秋燕,因为我是他俩心中唯一能见证她20多年徒步考察、误认特务、长城环保、长城研究、中英人民友谊的见证人。
林赛觐见英国女王
2014年12月我到他家做客时,威廉询问他2005年种植在镇北台上的纪念树的长势情况,并在1分钟内在屋内找到了当时挂在那棵纪念树上的纪念牌让我看。2015年3月,我再次去他家做客,带给他榆林的杂志《陕北文化研究》和《红石峡》,里面几篇文章都写到他被误认为“特务”的场景,他立即从屋里拿出了望远镜扮出特务鬼鬼祟祟的样子,引得在场的各位朋友哈哈大笑。当然,这次我专程送给他一件公司专利产品——镇北台艺术摆盘。威廉说,镇北台是万里长城最大的一个烽火台,也是他全线游走长城最后一个登上的烽火台,他曾经期待了18年之久。
2015年3月,高秋燕赠送威廉林赛榆阳区文联主办的《红石峡》杂志,他急忙拿出望远镜扮演特务鬼鬼祟祟的样子,逗笑了大家
2005年5月,威廉在镇北台脚下亲手种植下了中英人民友好的纪念树
威廉:中国长城最忠实的异国守护人
鉴于威廉对中国长城的研究以及他为长城保护所做的探索,1989年国务院外专局颁发“友谊奖”给他,200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她“帝国勋章”,200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他“长城友谊奖”,2008年中国文物遗产基金会授予他“文化保护杰出人物”称号……他的奖项很多,但他说自己最珍视的还是2007年榆林授予他的“荣誉市民”称号和2012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即中国绿卡)。
威廉说他经常也在想这些奖项和证书有什么实际用处?当然,他可以在自己的履历里增加一些可以夸耀的资本;或者在被人介绍时,受到更多人的尊敬。但是,这对环境保护、文物保护、户外运动和文化交流到底有多少推进作用呢?
在环境保护方面,尽管他以“长城上洋清道夫”而著名,但是长城上的垃圾是有增无减。他从1998年第一次组织长城捡垃圾至今,已经17年有余。每年组织会员、公司、学校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清除长城上的垃圾,同时宣传“我的垃圾我带走”的“山野之约”。但是,郊游的人数在逐年增多,有些乱扔垃圾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可喜的是,最近大家经常见到很多”驴友“们自觉地将垃圾随身带回;还有在长城上,特别是怀柔长城上,出现了专门组织捡垃圾的活动。他的作用可能是这张“老外”的脸更容易引起关注。最近几年,北京各种环境问题凸显,他向媒体谈论的更多的是家园的环境保护。
在文物保护方面,威廉说他只能“尽力而为”。就长城而言,保护工作艰巨而繁重,是一个举国之力的工程。就像他曾经对英国女王说的那句话:“100年也做不完。我能做的是用我的笔写长城悠久的历史,用我的镜头展示长城的雄伟和沧桑,用我的嘴来传播认识长城、热爱长城和保护长城的理念,用我的行动来做我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说自己是一个户外人。不仅是因为来中国的目的就是探险长城,还是因为自幼就喜欢户外运动,特别是跑马拉松(他的伦敦马拉松最好成绩:2小时39分15秒)、登山徒步、骑山地车。这种爱好使得他身体健壮,可以到达他想去的地方。在互联网时代,他更希望年轻人走出宅院,到户外去与大自然交朋友。当然这里包括融入自然、敬畏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
关于文化交流方面,林赛先生说 ,中英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不但是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更是人民之间的文化沟通和交流的关系。他说自己在长城著书立说和对外宣讲方面,应当说有一点名气;他还试图用“很短的”时间向外国朋友讲述中国“很长的”历史;从2014年10月20日起,他支持妻子吴琪(陕西西安人)创办的“林赛一家子”微信公众号,是因为觉得在新媒体时代微信在传播中西文化交流的事情上更快捷更方便。
2015年3月,高秋燕(右一)作客威廉家,并赠送镇北台陶瓷摆盘给威廉一家并和吴琪(左一)威廉(中)合影留念
威廉为寻找长城百年老照片,2005年、 2006年、2007年多次来到陕北榆林
2005年5月,来老朋友家做客,在威廉林赛的眼里,我是“榆林好人”
榆林的长城专家李生成也成了威廉的好朋友
2005年5月,威廉和榆林的长城专家康兰英(左一)、镇北台文管所所长徐茂成(左二)、高秋燕(右二)一起登上了镇北台,这件事他期待了18年
2015年,威廉在新书发布会上为读者签名售书
近年来,林赛先生发起和倡导的长城公益活动,吸引了很多人参与,他的《独行长城》(Alone On The Great Wall)、《俩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万里长城·百年回望》、《我的长城生活》等书籍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考。他渴望通过自身近30年的努力要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长城的研究与保护工作。1998年5月缘于《中国青年报》的新闻报道和记者程铁良的认真负责,我才有机会与威廉林赛时隔11年后取得联系,也才能使威廉林赛在陕北段长城的精彩故事能与大家分享,更让中英人民友谊得到了发展与延伸。2016年7月,威廉林赛率全家人开启了为期41天的长城传承之旅,在榆林,他们和高秋燕所在的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一起开展了八场主题活动,参与人说大2000多人,所有参与人员都为长城连起来的中英民间交流故事所感动,都为威廉林赛和高秋燕携手保护长城的壮举所感染,大家都期待随着中英交往的更加深入,民间友谊之花遍地盛开!
高秋燕在榆林创办的榆林市长城保护志愿者协会,已经成为了一张长城保护宣传的名片,她还创建了国内外长城界非常有影响力的长城主题展馆,这个展馆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长城俱乐部,共接待了5万多人的观众,其中有来自全世界各地50多批次的国际友人来访,也成为了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实践创新基地和中小学教育教学研学基地。2023年6 月威廉林赛写给少年儿童的一本手绘本长城书《金色长龙》刚刚出版发行,高秋燕给威廉说,这个作品中重点突出了榆林的镇北台,这个万里长城最大的烽火台,作品非常适合改编成话剧,她会做更多的努力争取更多的资源去实现,因为给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长城的种子实在太重要了。用高秋燕自己的话说,长城,连起了中外友谊;长城,让自己变得坚强;长城, 让自己变成了一颗大树,有机会去滋养大地,润泽万物。
附件:
1.延安日报刊登http://www.aiweibang.com/yuedu/59581869.html
2.榆林日报报道http://www.ylrb.com/2015/1022/304208.shtml
3.中国都市联盟刊登http://yanan.idslm.com/news/bencandy-htm-fid-36-id-1616.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4.今日头条报道http://toutiao.com/i6208393243757445634/
公司:榆林市创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高秋燕 0912-3828822 1399106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