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讲坛》海外巡回开讲



  从传统文化到历史变迁,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近日,由国务院侨办发起,邀请来自文化界、教育界、医学界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赴美国、巴西、新西兰、马来西亚等世界多国开展“文化中国名家讲坛”活动。自2007年开办以来,这已经是第7个年头。活动通过公开讲座的形式,与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共谈经典、共话天下。而长期在外漂泊的海外儿女终于可以在异国他乡好好品尝一次来自故土的“文化餐”。

  文化讲坛,坛坛都是好酒

  “儒家的核心是一个‘仁’字,所谓‘二人成仁’”这一次于丹教授熟悉而悦耳的声音并非从电视机里传出,而是在大洋彼岸的美国。

  如于丹教授一般,走进华人群体的文化学者还有很多,他们带着中国沉甸甸的历史文化,远渡重洋,给远方的同胞带去知识的妙音。

  在南美的巴西和巴拿马,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立群教授则为当地华人讲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不同于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孙教授在出发前特别根据不同地区华人群体的特点设计了主题。“比如在巴西的很多华人多以经商为生,选择范蠡这一商人鼻祖作为切入点,就是希望从历史的角度,给当地的华侨华人提供一些宝贵的商场经验,从而让他们在事业上取得更好的成就。”他在采访中说道。

  除了传统历史与文化,中医讲堂也备受华人的喜爱。中西医脑科专家张大千,以《保健大脑延长生命》为主题,为华人的健康问题送去良方。此前他在阿联酋曾就中西医的区别,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华人带来《中华文化大视野的中国传统医学》的演讲。几次讲座后,张大千教授几乎每天都要接待前来寻医问药感受中医治疗的侨胞。除了加深对中医文化的了解,张教授的言传身教也为海外华人的就医和养生提供了很大帮助。

  文化远行,文明的传声筒

  吃一盘家乡菜,听一首故乡的民谣对于广大的华侨华人来说并不是难事。毕竟琳琅满目的中餐馆和源源不断的文艺演出让华侨华人大饱口福、眼福。但类似的文化类演讲在海外华人群体中还并不多见。可以近距离聆听众多文化巨擘的现场讲座,华人都兴奋不已,华人社团和驻外机构还专门为这些远方来客举行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巴拿马的名家讲坛活动中,500多名华侨华人坐得满满当当。

  一位老侨胞在听完讲座后激动地说,来巴拿马近20年了,这是第一次坐下来听文化讲座,这一听便又激起了我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回去后一定找本中国历史书好好看看,要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

  不同于国内的耳濡目染,对于华侨华人而言,地域的阻隔或多或少会给文化的传承带来影响。特别是华侨华人二代,自幼在国外长大,对于很多传统的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加上周围的环境也让他们惯于现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因此文化走出去,对于广大的华侨华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独在异乡为异客,这些漂泊在外的华侨华人,更需要来自故乡的讯息也需要来自故乡的关怀,这时候本土文化的传播就如同浓浓的鸡汤,既营养又温暖。

  而传统文化也需要华人,因为他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能以更具国际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审视中国的传统文明,也更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理解中国文化。

  文化中国,润物细无声

  几个小时的讲座虽不可能讲完几千年的文明,但传递的信号却意味深远。一直以来国家极其重视传统文化在华侨华人中间的传播。支持海外华人教育,在传统节日为华人送去祝福,举办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等,这些无不时时刻刻撩拨着在海外跳动的中国心。

  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那么“文化中国名家讲坛”便是这万里长征的重要一步。

  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文化的传播也需要不断开辟新的途径,如借助新媒体等传播手段,不断扩大其影响力。同时还可以进一步丰富讲坛的内容和讲座的形式。除了“传道”“授业”还应重视“解惑”这一环节,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和华人形成一种互动,更多地了解他们需要什么,想听什么。

  与此同时,华人群体内部的互动效应也是不可忽略的。毕竟这些专家学者不能长久地留在海外,那么当他们离开以后,这种思想,这种知识由谁继续传承?必然需要的是华人自己的力量。发掘华人中的文化大家,才能让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正如于丹教授在讲座中所言:“当代海外华人应该站在时代和国际的坐标上,以现代公民的心态,激活东方经典,重构东方文化。” 

  而这个讲坛,属于每一个热爱中国文化、心系传统文明的华侨华人。期待未来有越来越多走出去的华侨华人,也能走上讲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使者。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