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志—沙漠志》(以下简称《沙漠志》)是一部全面研究记述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地球表面沙漠(含沙地)景观现象的形成演变、防治利用的历史与现状,集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方志。
10多年来,《沙漠志》的编著者几易其主,最后由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组织沙漠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沙漠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办公室的直接领导下,历时10年,三次重建构架,几次大改文稿,终成今日《沙漠志》。为内蒙古地方志填补了一个空白,也为“人类与沙漠”的关系史在中国内蒙古树立了一块碑。
《沙漠志》是以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沙地自然景观与人类经济社会关系为研究、记述主体的方志。它对明确的记述对象详古略今、横排纵写,对广而全的内容述而不论,苛求纪实的生命力和资料价值的真实所在,力争使其成为内蒙古沙漠沙地领域的“资政之书”“百科全书”。
我们编写《沙漠志》的目的有五:
一是研究记述内蒙古地区沙漠的形成演变、消长以及与内蒙古在文明建设中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从中找出沙漠消长规律;二是树立推广人民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新沙漠观,拉近人类与沙漠的亲密感情与和谐关系,消除恶性循环形成的对立状态;三是宣传普及钱学森创立的沙产业草产业理论,这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和科研成果之一;四是记述回顾新中国建立以来“对沙漠研究的防、治、用、管”工作与实践,为研究总结经验教训提供资料;五是为“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建设服务。
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后,沙漠就以一种地球表面家族重要成员身份长期伴随人类的活动,见证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四大文明古国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的文明发源地都是在沙漠的边缘。如埃及文明就在撒哈拉大沙漠的东缘;古巴比伦文明所在的两河流域紧邻沙特阿拉伯的大沙漠;印度文明起源于印度恒河平原,与塔尔大沙潢相伴。
同样,中国的沙漠、沙地之下也埋藏着许许多多的古代文明。这是因为形成沙漠的沙物质都汇聚于盆地平原河流水系发达的低洼地区而这些水源丰富且靠近沙漠较干燥温暖的易于生存之地也正是地球先民们早期文明的摇篮。是人类在创造文明的过程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逐步破坏了平原河流水系发达低洼地区的植被,使植被下面的沙物质像释放了的潘多拉盒子的魔鬼一样,积沙成塔、聚众成灾。
探索沙漠文明,其实就是在寻找人类自己的文明。因为文明在沙漠的躯体上附着了岁月的沧桑,记录了沙漠在人类文明社会中的消长韵律。
人类初期从“近沙”开始进行“造沙(实际是扩沙)”阶段,以后又经历了“躲沙、治沙”的漫长过程,到现在进入了以“用沙”为目标的“防治用管沙”综合建设时期。通观人类与沙漠的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1.沙漠的存在有其客观雄厚的物质基础和自然条件。在人类可抗拒的自然环境下,以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破坏为前提,成为沙漠消长的关键。
2.人类在知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时期,与沙漠是原始和谐关系。这种和谐是以人类无条件顺存自然为基础,人如草木,任由自然摆布。
3.当人类的知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但还未达到除向自然索取生存资源以外,再无能力加工创造更多物质的情况下,为了生存发展,人与沙漠就形成了以人类的掠夺性索取与大自然无情的“报复”为内容的争天夺地的对立关系。结果是人类与自然两败俱伤,造成世界性“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和“荒漠化、贫困化、气候变化”三大难题。
4.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生存发展办法越来越丰富,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化,应对能力越来越科学,科学和智慧开启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新时代一一生态文明时代。
一个以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性改造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得益彰的生命共同体喷薄而出、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之后得到的一个环境建设理论和实践真知,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这种认识理念和工程建设的推广普及,绿染漠野的地球将会变得更加美丽,人与自然、人与沙漢的关系将会更加和谐。沙漠已经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财富源泉。
内蒙古地处祖国内陆北部边疆。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境内由西到东分布有五大沙漠、五大沙地。过去沙漠带给我们的灾难是牧场耕地减少、环境恶化、经济落后、百姓贫穷。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禁止开荒、保护牧场方针,1958年开始设机构定规划,全民动员造林治沙。新世纪开始宣传推广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出现了“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收)、碳汇增量”的新局面。两年一届的《库布其沙漠论坛》已在内蒙古连续举办五届;2017年秋,《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高级别会议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成功举办,联合国高度评价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发挥的领导力和取得的成绩;《首届内蒙古国际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在阿拉善盟举行,出席论坛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依。佐恩感慨地说:“内蒙古荒漠化治理的工艺新、效果好,简直就是一项艺术!”以色列的奥尔洛夫斯基教授激动地说,他先后来中国15次,以前来中国,我们像个教师爷,说三道四,现在我们是学生了,他说中国人想干事,会干事,干实事,干大事,中国政府治沙有非常正确的指导思想,特别具体的技术方案,值得世界各国学习。
我国政府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高级别会议的贺信最后说“让荒漠造福人类。”“让荒漠造福人类”这句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世纪强音,不仅是我们实现大国强国梦的进军号令,更是党中央对整个防沙治沙事业,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建设发展和内蒙古生态建设的明确要求!它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政治担当和理论自信空前笃定,内蒙古自治区治沙战线的企事业单位和沙区人民的奋斗目标更加明确,信心更加坚定。同时,也预示着《沙漠志》的续集将更加精彩、辉煌。
《内蒙古自治区志.沙漠志》的成书是内蒙古自治区各有关部门,各方面专家、学者及具体工作人员共同协作、配合,共同努力、奉献下完成的,大家都很辛苦。我谨表深深的谢意。
这里我想特别提出郝诚之同志。诚之同志是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协会的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本志书的副主委、副主编,是整个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在《沙漠志》编纂全过程中,他工作积极热情、认真负责,做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可惜他在完成第5稿后,身患重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3月29日逝世,未能看到正式出版的内蒙古《沙漠志》。可以说,郝诚之同志是在编纂内蒙古《沙漠志》岗位上去世的一位奉献者。让我们以内蒙古《沙漠志》的出版,为这位为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理论的研究、宣传、落实、践行事业和编纂内蒙古《沙漠志》做出重要贡献的好同志做个纪念吧!
《内蒙古自治区志—沙漠志》主编
2020年4月于呼和浩特
—————
责编:孔之众
编审:韩雄亮
编发:新媒体头条
推广:地球村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