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乌兰木伦景观湖夜景。(资料图)
位于康巴什新区的鄂尔多斯博物馆(右)和图书馆(左)。(资料图)
新华网记者 白林 殷耀 吴定平 刘懿德
坐在飞往鄂尔多斯的夜航飞机上,记者脑海中始终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会是什么样?是因煤矿开采尘霾笼罩?抑或满城皆黑不见灯火?
走下飞机便仰见久违的满天星斗,尽管天气寒冷但空气清澈。
早上拉开酒店的窗帘,明亮透彻的阳光扑面射来,天空湛蓝无边。
夜间的霓虹闪烁,清晨的车流穿梭,还有城市大片大片的绿地……眼前此景让记者此前从一些报道中得到的印象和心中的疑惑,变成了更大的问号。
求解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前世今生,辨识一个曾广受争议的新城发展之路,带着这些问题,在经过了一番实地采访之后,记者采访了鄂尔多斯市长廉素。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河套人”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创造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在蒙古语里,“鄂尔多斯”的意思是“众多的宫殿”,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长眠于此。各类史料的记载和当地人的介绍表明,这块土地曾经水草丰茂,是地下埋着“金子”的沃土。
鄂尔多斯,一个并非只有煤的城市
鄂尔多斯从内蒙古一个相对贫困落后的地区,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富集的煤炭资源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
因资源而兴的城市,也有可能因资源枯竭而亡。一个多世纪以前,美国西部就曾出现过一些城市资源被开采完后成为被遗弃的矿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丰富天然气而繁荣的荷兰在天然气开采殆尽时,陷入经济衰退困局。所谓“荷兰病”由此诞生。
作为资源开发型的新兴城市,鄂尔多斯是继续步历史后尘还是抓住机遇促进结构调整、谋划转型发展?
“我们选择了后者。转型,是鄂尔多斯人面对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抉择。”鄂尔多斯市长廉素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鄂尔多斯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以至于黄金期时,就在谋划结构调整、发展转型。”
最近几年,鄂尔多斯通过着力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了千万吨级为骨干的企业群,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加快资源型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升级,初步构建起煤转电、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肥等清洁能源和现代煤化工产业集群;通过大力培育非煤产业,重点引进了一批能够带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大企业、大项目,构建起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材、陶瓷、绒纺等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2012年鄂尔多斯非煤产业完成投资占全部工业投资额的86%,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30%。
廉素说,一张蓝图画到底。这种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也成为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定海神针”。最近几年国际国内经济放缓,煤价暴跌,鄂尔多斯经济虽然受到了较大影响,但依然总体保持平稳。201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656亿元,增长13%,财政收入完成820亿元。“这里不是一个只有煤的城市。”
一份来自权威部门的调研报告印证了廉素的介绍,“鄂尔多斯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质量已经走在全国资源富集地区的前列,这主要得益于对产业转型的见识早、规划早、动手早。”
位于康巴什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右)和鄂尔多斯大剧院(左)。(资料图)
消化积压商品房 3到5年就够了
资源开发型新兴城市,大多流传有一夜暴富的神话。前些年煤炭价格接连上涨,造就了一批千万、亿万级富翁。鄂尔多斯是一个西部二、三线城市,投资渠道狭窄,同全国其它城市一样,“不差钱”的鄂尔多斯人也把目光瞄准了买房。
社会财富快速增长,本地资金大量涌入,很快带动起鄂尔多斯房价上涨和房地产业扩张,高峰期有400多家房地产企业云集鄂尔多斯。2011年鄂尔多斯房地产开始遇冷,房价开始回落,“楼市全面崩盘”等传言一度甚嚣尘上。
如何看待外界的传言和解读?
廉素说,鄂尔多斯前些年房地产搞得是多了一些,但没有外界说的那么严重。据统计,目前市场没有卖掉的房子有4.8万套。鄂尔多斯这几年每年新增5万人,可产生新的住房刚需,加上部分房子可转化为保障性住房,消化鄂尔多斯积压商品房,3到5年时间就够了。他还告诉记者,鄂尔多斯从事房地产的企业大多有其它产业做支撑,总体风险可控。
廉素认为,前些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比较火爆,各地纷纷上马房地产项目。在全国房地产业都处于过热的情况下,要求鄂尔多斯保持理性,是不现实的。对于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不宜简单用现在的眼光去打量历史。
“关键是遇到问题怎么办?”廉素告诉记者,这些年鄂尔多斯采取了系列调控举措,引导开发企业合理降价促销,引导外来企业团购职工住房,政府回购部分商品房作为保障房,促进商品房销售和资金回笼,减轻企业资金周转压力,防范资金链断裂风险。
除此之外,还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规范。在测算和监控住房需求、推进保障性住房以及旧城改造等项目的基础上,鄂尔多斯已暂停新建商品房土地供应,中心城区从2012年开始三年内禁止批建新的商品房开发项目。
权威部门的调研报告评价说,“社会上关于鄂尔多斯‘楼市全面崩盘’的传闻,虽有一些事实依据,但明显夸大其词。”鄂尔多斯市采取的楼市调控措施,“从短期看有利于调节市场供求关系,避免商品房积压继续扩大;从长期看有利于优化房地产业发展格局,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城镇化的关键因素是“人”
鄂尔多斯曾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城市,城镇化相对比较滞后。进入新世纪,鄂尔多斯在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原有城镇体系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老城区东胜23平方公里面积上曾拥挤着30万人。
然而资源型城市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经常出现重城轻人、重建设轻产业、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导致人进了城无事可做、生活没有保障等问题。鄂尔多斯如何走出这种“陷阱”?
遵循“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思路,构筑“一市三区、两个组团”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鄂尔多斯成功探索出来的一条路径。廉素说,关键是处理好“城”与“人”的关系。一是“城”与“城镇居民”的关系。在城市空间适度拓展的同时,注重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品味,实现宜居宜业。2005年以来,全市新增城镇绿地80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0.5%和36.5%,建成自治区级园林城。同时,规划建设了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艺术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处理好“农牧民”与“城”的关系。“进城农牧民只有找到一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享受其他市民同等水平的社保和公共服务,才算真正进了城,才能有尊严的生活。” 为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鄂尔多斯配套实施了“四个一”政策:无偿给进城农牧民提供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确保每个进城家庭至少有一个人就业;给进城农牧民每人上一份社保,享受城里人同样待遇;还发放一份补贴。
康巴什是鄂尔多斯规划建设的新城区,也就是一度被舆论炒作为“有城无人”的所谓“鬼城”。记者采访中随处询问当地居民的看法,他们都反感这样的说法,一位来自北京的投资电子产品研究生产的大型企业负责人说,我就住在康巴什,环境、空气和房子都不错,生活很方便。有不少康巴什人表示,像一些大城市拥挤的生活并不是最幸福的,这里更宜居。
廉素向记者列举了一组数字:康巴什目前已有10万常住人口,与康巴什连为一体的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有近20万人,相距不到20公里的东胜有60万人。廉素说,未来城市的空间规模不会扩大,但人口还会增加。目前正在加紧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所谓“鬼城”、“空城”的说法是对康巴什的误读。鄂尔多斯与其他一些城市的人一样,很多家庭都拥有两套以上住房,上班就近住,周末和节假日住在条件好的远处,全国其他地方都有类似的情况。这是人的生活水平和居住需求提高的表现。“任何一个城市的发展都需一个过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康巴什这样的居住环境。”
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治理今昔对比。上图:治理之前。下图:治理之后的毛乌素沙地深处绿洲。(资料图)
资源城市的“另类”转型
采访中,康巴什的居民告诉记者,从春天到秋季,来这里居住和度假的人很多,外出散步时,经常会在马路和草地上看到野鸡和野兔出没,我们是“人在城里,城在林中”。
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前,鄂尔多斯生态环境很差,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占全市总面积的48%,干旱丘陵沟壑区占48%,可耕种土地仅占4%。狂风起时黄沙漫天是较为常见天气。而今年的一项遥感测量数据显示,鄂尔多斯植被覆盖率达到80%。康巴什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城市命名的4A级景区。权威部门的调研报告指出,鄂尔多斯在库布其沙漠改良出了大规模厘米级厚的土壤,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的条件,创造了“沙漠奇迹”。今年鄂尔多斯获得了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廉素介绍,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人工造林1893万亩,完成生态建设投资211亿元。与产业转型同步,在内蒙古全区率先推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让生态自然修复。动员机关单位、厂矿企业、农牧民等各方面开展了大规模义务植树。“转变就是这样来的。”
一位当地干部对记者说,鄂尔多斯一直是改革的先行先试者,最先尝到改革的甜头,也最先遇到改革的困惑。这一次,是一场“另类转型”。
廉素对“另类”的解释是,一个“国家级”的能源和新型化工基地,一个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的地区,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这是一组看似平衡不了的矛盾,但也只有一条路,就是坚定不移地通过转型实现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有人这样形容鄂尔多斯,煤炭大市几乎看不到煤,煤是封闭开采;工业大市几乎看不到工厂,工厂都集中在产业园区;畜牧业大市基本看不到羊,羊都在圈养。”廉素说,如果不是一开始就咬紧牙关走转型发展的正确道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果。
采访的最后,廉素对记者说,实事求是地讲,鄂尔多斯仍然面临着结构调整优化的艰巨任务,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鄂尔多斯的转型才刚刚开始,转型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