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打造企业增长与商业向善共生模式

|《中国企业家》记者 王文彤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中企图库

12月13日~15日,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24(第二十二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在北京举行。在15日举办的“慈善之声”环节,东润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孔东梅作了演讲,分享了关于“商业向善、共建可持续发展新生态”的观点。

以下为精彩观点:

1.商业向善并非传统的企业做公益,它指的是企业具有利他精神,借助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经济价值。

2.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除了经济维度,还需要有社会维度。社会维度是有关企业存亡的重要维度。

3.企业在追求商业向善过程中,除了要自己向善,还要积极思考如何将员工、用户和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动员起来,从企业公益走向社会公益,这是商业向善的题中之义。

4.创新是驱动力,为社会价值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势能;创新也是凝聚力,创新的灵感火花往往迸发在那些共创的时刻。

5.在这个前沿技术日新月异、商业文明加速到来、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人才迫在眉睫。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有删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急切呼唤的重大命题。

商业向善、社会价值创新成为主流商业策略,越来越多的企业以科技创新的力量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高质量发展。在新的时代命题下,商业机构如何向善而行,与社会公益融合发展,互相促进,从而在推动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呢?这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

商业向善的题中之义是什么

管理学家德鲁克曾经说过,判断一个企业是不是好企业,除了经济维度,还需要有社会维度。社会维度是有关企业存亡的重要维度。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企业追求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创新的气氛越来越浓烈。资本市场对于优质企业的评判标准也越来越完善,从CSR(企业社会责任)到ESG,都说明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可以和谐共生。如果我们考察商业本质,就应该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否则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商业本身就应该向善。

商业向善并非传统的企业做公益,它指的是企业具有利他精神,借助商业力量解决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并通过创造社会价值实现经济价值。也就是找准公益与商业的交叉部分,秉持因义而利的商业理念,共同树立价值观,以商业模式反哺公益,以公益价值团结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多方共赢。

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企业在其中的作用愈加重要,这也为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商业向善大潮已来,打造企业增长与商业向善共生的模式,已成为企业新的思考命题。企业在追求商业向善过程中,除了要自己向善,还要积极思考如何将员工、用户和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动员起来,从企业公益走向社会公益,这是商业向善的题中之义。

对于企业来说,最主要的还是要在主业上下功夫,让社会创新、公益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把向善力量融合进企业产品和服务当中去。当企业找到核心能力和社会痛点的结合点并由此发力,才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而且可以真正拥有竞争价值。

如何寻找这些结合点呢?我们可以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ESG两方面考虑。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影响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7年,联合国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主要涵盖社会包容、环境保护、经济增长三方面内容。作为全人类的共同发展目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全球公认的可持续发展框架,提供了共同的话语体系,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投资者可以通过这种共同的观念、话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沟通和合作。

2015年9月,联合国召集全球193个国家元首,共同签署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议程宣布了17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这17个目标反映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其中许多问题都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如果我们每一个经济活动、每一笔投资,从开始决策的时候就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一致性,就可以大大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这就是可持续发展。

在此之前,联合国于2004年提出ESG概念框架,强调从环境、社会、公司治理结构的维度,组织负责任的投资行为。ESG不仅是一种评估标准,也是一种投资理念,更是衡量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的一种指标,ESG的标准建立和强制披露,正在促使上市公司将商业向善融入企业发展。因此,ESG承接了社会实现SDGs进程中对于商业企业寄托的希望。

近年来,我们对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要求逐渐严格。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7月底,近五成上市公司披露了ESG相关报告,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意愿和披露水平逐步提升,主动进行ESG信息披露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增。

SDGs为商业向善提出了指标和目标,这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而ESG则给出了商业向善的方法和流程,是评价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市场机制。

如今,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公司发展与SDGs、ESG进行了对标,并把相应的重要议题和公司主营业务相结合,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对环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投资者负责。通过负责任的整体运营,达到整个业务的可持续接应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环境、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发挥出商业向善的最大效能。

未来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

面对可持续发展事业,很多企业已经创新思维、探索可复制方案,通过模式创新来创造长期价值,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科技发展、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助老等公益事业,开创企业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的新格局。比如通过技术创新为解决重大社会问题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机制创新来推动企业与政府、社会组织共创合作。创新是驱动力,为社会价值生态系统源源不断地提供势能;创新也是凝聚力,创新的灵感火花往往迸发在那些共创的时刻。

在这个前沿技术日新月异、商业文明加速到来、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未来人才迫在眉睫。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发展未来产业,基础在教育、突破在科技、关键在人才。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循环,以源源不断的高质量人才输入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教育要主动响应,并且前瞻性响应时代变革需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是连接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因素和纽带。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必须构建一个系统、全面且与时俱进的教育体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就是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在我国,乡村学生人数占义务教育总人数的60%,对乡村儿童青少年进行教育帮扶,产生的正面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我所在的东润公益基金会作为一家成立9年的慈善基金会,始终专注于为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儿童青少年提供教育帮扶,重点关注和支持边远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育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为国家的长远发展积累人力资本。

发展乡村教育,必须走可持续道路。我们的路径是围绕乡村教育,协同政府、企业、慈善组织、高校、志愿者、社会各界力量,探索一套可复制的、长期运行的模式,让乡村儿童、青少年有机会享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并提供奖学金、运动、美学、阅读等多维度支持,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潜能,提升综合素养,帮助他们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人文素养以及全球视野的未来人才。

目前,东润公益项目已覆盖全国31个省、324个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已实现全覆盖。乡村振兴事业是最大的公益,乡村振兴人才是第一资源,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富有生机的力量,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东润公益基金会鼓励广大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孵化乡村数字人才,由输血向造血帮扶转变,增强乡村内生动力,带领更多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让互联网流量、数字化技术为地方产业发力,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商业向善、创新发展是面对时代考题的一份答卷,也是高质量发展路上的一份机遇。未来,期待商业与公益的融合发展更加广泛全面,从而有力地推动环境、经济、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轮值主编:韩好、成才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