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音跫然 余情缭绕 ——“足音”特辑·岁末重访文化大家

        在瑞雪纷飞的岁末,本报记者敲开一位位文化大家的房门。这是辞别旧岁之际,我们对既往工作的回望、对文化传承的致敬;这是迎接新春之时,我们对生命记忆的问候、对未来路向的叩问。

  这里与读者见面的10位文化大家,都曾是人民日报文苑副刊“足音”的主角。以关注文化大家为旨归的“足音”,自2009年创办已迎来70余位主 人公。他们或青灯黄卷、秉烛探幽,追问中国传统的玄妙深意;或椎心泣血、孜孜不倦,探寻中国梦想的无穷可能;或纵横捭阖、戮力前行,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昌 盛——遗憾的是,他们中的一些,已悄悄辞别尘世,在众声喧哗中远行。

  足音跫然,余情缭绕。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这些大家,不仅为了表达我们内心的敬意,更是为了表达我们对文化价值的思索、对生命内涵的诠释。感谢他们,祝福他们!

  且行,且思,且珍惜。 ——编者

  

  何兆武

  读书寻净土

  闭门望远山

  12月的北京,当我与同事走进某医院的老年病房时,何兆武正躺在病床上看书。见到我们来看望他,老人很快乐也很惊讶。尽管我一再解释,曾于某年某月登门拜访,后来还写了一篇采访文章、邮寄了样报,但老人终归还是拍拍额头,笑道:记不起来了,我这脑袋,不记事了。

  何兆武今年九十有二。两年前,在他九十大寿前夕,人民日报“足音”栏目曾发过一篇写他的文章。那时候,一场小感冒却让他住进了医院。那篇文章写 道,住院的何兆武,每天做的一件事就是躺在病床上读《资治通鉴》。我此次来访,特意留心了一下,想看看他如今在读些什么书。还是《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版 的,字是竖排的,封面都泛黄了。见我们关心他在读什么书,老人把眼镜往脑门上一推,把手中那本《资治通鉴》递给了我,说:“这个书好!20多本,每次读都 会有收获。最近我在读郭子仪,这个人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在中唐之后举足轻重,但是又不被他人猜忌——他很了不起!”

  谈到历史,老人神采飞舞。他引经据典,给我们讲了不少历史典故,来证明郭子仪的不同寻常。他每讲一段故事,都会同时把自己的感受与评价说出来。 他的思维很清晰,精神也显得很不错。他的容貌,看上去确实很衰老了,但他的神情,某一瞬间却让人觉得像个孩子。听他说话,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面对这样 一位老者,我们似乎没有一丁点儿紧张,因为他让人感到他是豁达的,是澄澈的——这也许是人活到一定岁数、书读到一定程度,才能达到的境界。 (本报记者 张健)


本网部分文稿源于网络,版权归原创,本站整理发表的目的在于公益传播,分享读者。
如您不愿参与公益共享或认为权益受到侵犯,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积极回应诉求并及时删除,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相关文章